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和表现,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或市场上的认知和评价。企业形象既然是社会公众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的各种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那么企业形象的载体无非就是企业、企业行为和企业活动成果等三种。第一个载体是机构载体,主要展示的是企业名称、商标、厂徽、厂歌、厂房、厂内环境等等最外露、最直观的表现层现象。第二个载体是企业行为,企业行为的种类繁多,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生产行为、管理行为、经营行为、营销行为、公关行为等,这些行为展示的是企业职工  相似文献   

2.
国有商业形象是指国有商业企业对顾客的征服能力、对市场的占有和左右能力以及对员工的凝聚能力。其外在表现为商品、商店、商人在顾客心目中的位置;其内在表现为质量、品种、价格、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营销道德和营销艺术。我们所要塑造的国有商业新形象,就是以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为前提、以商业道德为核心、以公平和法制为尺度、以效益为目的、以竞争和发展为动力的企业整体风貌。一、树立国有商业新形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竞争表现在经营策略、经营手段、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济实力、员工素质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在消费者心目中,集中表现为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管理学界把管理分为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企业文化也就有了美国式、日本式和中国式。中国式企业文化的重点是“哲理式企业文化”,即哲理文化。这种哲理文化的特点是:“刚柔并济,以柔克刚;内外兼修,以内主外”。但是因为中国式哲理文化在实践中的现状是内外两层皮,许多企业在导入企业形象系统之后,将企业形象的理念系统直接等同于管理理念;另外,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所以,中国式哲理文化须早以下方面进行补强:能力主义、物质精神、制度建设、开放容纳、公平竞争、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4.
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发展而产生的客观现象。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完善的企业物质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三简"原则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已经构成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三简"原则的企业文化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人为本、突出个性、不断创新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企业购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冲突这一不可量化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在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上充分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冲突既有历史文化地域差别的原因,也包括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上有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冲突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在企业购并过程中应该进行跨文化管理,寻求符合购并主体双方的文化整合类型,从而达到购并主体双方的“貌神合一”。  相似文献   

6.
企业形象是指企业的关联对企业根据自我意识所持有的判断和评价,这种观念不能随意操作,须依现实真实反映。CI是企业的基本战略,将各种情报讯息活动加以统合的CI政策是形成企业形象的重要因素。PR活动的目的是推销企业本身,而PR活动的结果,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形象是由企业广告、CI战略、PR活动等各方面组成的。  相似文献   

7.
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备本企业特色的精神和某些物化的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员工化素质,以及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之中的化特色。其中价值观是企业化的核心。企业化是对管理科学综合发展的进一步升华。优秀的企业化是企业成长的支柱,是企业经营或生产力之魂。  相似文献   

8.
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企业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更要重视企业化建设,企业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工程,企业形象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企业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把人置于生产和经营的最高位置,视人才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形象创新要以打造企业内在素质为基础,以创造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为灵魂。  相似文献   

9.
企业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历史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经营风格的总和。企业化的内涵是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哲学。企业化作为当代先进的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通过提高员工的个体心性和素质,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实力,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企业投资、扩张服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企业战略、员工忠诚度、企业形象和企业盈利水平四个方面阐述了企业危机管理的意义,剖析了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危机意识不足、危机预防缺乏、危机处理失效以及危机管理非持续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企业全面危机管理的概念,从全过程、全系统、全员性三个角度构建了企业全面危机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商品同质化的时代,色彩营销是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的法宝。我国企业应在企业形象策划、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方面运用色彩营销策略,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消费者,拥有顾客群。  相似文献   

12.
精神是一种境界,人的精神境界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而一个企业的精神,则是由它的社会地位、社会奉献和存在价值来确定的。企业精神的内在实质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外在形式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结晶。本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标志不再仅仅附载在产品包装上,而是介入社会,担负起确立企业形象的使命,使标志以其特有的信息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文化的象征。无数成功崛起的企业,代表企业形象的标志象其产品一样让人刻骨铭心,今天世界各地重大的体育赛事几乎都是世界各大知名企业当作宣传自己的一重要场所,而我们看到的大多却是代表其企业形象的标志或以独特方式排列组合的字标(文字的象征化标志),那些特色鲜明,造型独特极富创造力的标志设计,它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瞬间即给人们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楚有力的、固定的、统一的企业形象。现代社会标志应用范围之广泛,已超出了标志概  相似文献   

14.
论企业品牌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需要长期的经营与积累。整体形象的一致性,使得人们对该品牌形象形成长期沉淀,从而加深对企业的认识。企业整体形象一致性的关键是品牌视觉载体,因为受众是通过品牌视觉载体如标志、名片等对品牌的性质、价值和理念等品牌要素等进行认知。品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开拓与占领市场的标签和通行证。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形象的物质基础,是企业产品质量、性能、设计、价格等要素在社会公众中的整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企业文化的共性特征,又具有电力行业的鲜明特色。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文化在推进企业跨越发展、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推动文化管理、实施内外兼修等方面现实意义的分析,总结了电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当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企业精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安全生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塑造良好企业形象;构建人本理念,规范员工行为方式;建设学习型组织,营造浓郁学习氛围等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企业标识字、企业标准色、企业造型和象征图案、版面编排模式等.企业标志,企业标识字、企业标准色是识别系统的核心,也最能表现设计能力.企业标志企业标识宇、企业标准色三要素是企业地位、规模、力量、尊严、理念等内涵的外在集中表现,是视觉形象设计(VI)中的核心,构成了企业的第一特征及基本气质,同时也是广泛传播.取得大众认同的统一符号.CI中视觉形象识别皆据此繁衍而成,因此这三者便成为CI设计中的核心与重点.  相似文献   

17.
试论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资源配置的复杂化导致了管理创新空间的存在;创新思维是一切管理创新的前提,是一个从愿望到评价的有机、连续过程,中国企业应该在经营理念、资产管理、资本运营、企业流程、人本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形象塑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企业形象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形象的作用十分重要.我国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形象的重要性,但对企业形象的本质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在认识上还有一些误区.企业形象并不是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企业形象是客观的存在,是企业生存状态的呈现和意义表达,代表了企业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式和与众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招聘配置、培训发展、绩效考核和薪酬福利管理等与企业形象密切相关。理论分析发现,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这四个方面的认知会影响其公平感、满意度和归属感等。这些心理反应折射出员工对企业活动的评价,影响员工对企业形象的评定。  相似文献   

20.
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在当年粉碎日寇和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中发挥了克敌制胜的作用。在当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如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样离不开南泥湾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