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后实施的债务置换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值得关注。为此,将债务置换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20年285个城市为样本,检验债务置换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务置换对隐性债务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双重不利影响。其一,债务置换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拉长债务期限,虽然缓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债务置换助长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强化金融机构救助预期,导致隐性债务继续增加,总体上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其二,债务置换产生明显挤出效应,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支出效率,损害了经济增长,同样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鉴于此,应重点防范债务置换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债务安全性指标、资产负债表视角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可持续性现状进行了静态分析,其次从跨期预算约束角度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了动态评估,最后根据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防范、化解和处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的大力度发展,所可需要投资建设的项目愈发增多,在此前提下,是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支撑的,因此需要进行融资,而在地方政府投融资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相对的债务风险,所以如何使投融资利益最大化、资金落实合理,是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使投融资利益最大化、资金落实合理,必然要对债务风险进行分析,本文就针对此点,基于实例的层面对投融资风险进行概述解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长期的沉寂之后,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券在2009年正式启动。虽然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地方政府债券遭到投资者的冷遇,但地方政府债券的持续发行有其理论与现实基础,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应当构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长效运行机制。在短期内应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在中长期应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真正的地方政府债券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着力防控债务风险。2013年底审计署公布了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报告,为下一步债务考核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地方政府在化解存量债务的同时,还面临着发展融资的问题。如何解决?本文提出了多个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地方财政在“六稳”“六保”下刚性支出增加又增收乏力,不得不大幅增发债券弥补收支缺口,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面临更大挑战。本文先应用跨期预算约束方程,通过调整GDP增速和财政收支参数,设定突发性和持续性压力情景,评估了地方财政可持续风险及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DEA模型评估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及西藏自治区)地方债支出效率。研究发现:一是无论在突发性冲击还是持续性冲击下,相比GDP降速和财政减收,财政增支对地方政府负债率影响最大;二是我国地方债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低于0.6),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反映债务管理水平)低下的拖累;三是地区间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率显著分化。在当前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趋势性下行背景下,地方财政将面临稳增长和降杠杆的两难局面,而破局关键在于以提升地方债管理水平为核心,切实提高地方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政府债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长期来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更容易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沿边地方各级政府在加速经济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改善公共服务的同时,地方债务债务规模迅速攀升,财政风险不断加大,沿边地方的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沿边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完善沿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机制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对沿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老龄化.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呈爆发式增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也急剧攀升.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债务?人口老龄化是否威胁到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等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选取2008-201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为支出增加型而非收入减少型;(2)人口老龄化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存在不利影响.据此提出确定合理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优化财政养老支出结构、完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制度等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方政府极为有限的债务融资权和规模庞大的债务并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我国现实情况考虑,赋予地方政府适度债务融资权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从防范财政风险和道德风险出发,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基本要求,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相关的制度,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对财政风险的日益关注,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风险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种种缺陷,是造成这一风险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及时加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的重要角色,二者由此消彼长到互为补充再到各自归位的关系演变过程,刻画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主要脉络和治理思路。基于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历程的梳理发现,以“地方政府债券+PPP”为主的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业已形成,以融资平台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迈入“零容忍”时代,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水平为目标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已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PPP项目融资管理的主题。在以依法适度的举债权推进建立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的同时,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后的平台公司仍将在地方基础建设中面临新机遇。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可以依靠投融资平台来实现融资,以此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改善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在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产生了过度融资的问题,引发了相应风险问题,而且融资规模的盲目扩张也使得资金结构欠缺合理性.本文结合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融资的运行机制,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融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情况下禁止和杜绝地方政府举债在事实上已不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正确引导地方政府科学举债,合理用债,严格管债,真正使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并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的,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审计署2013年6月10日公布的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变化状况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模式及其市政债券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融资方式的选择,而在于合理地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清偿问题。从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角度来说,一个有效的模式更多地体现在设计出与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的且切实可行的偿还机制,并创造出稳定的宏观经济、借款人与债权人权利明晰、风险管理措施具有法律保障的环境。为此,本文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入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券清偿的资金来源及偿还机制设计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越来越繁重的事权而又缺乏直接举债权,作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地方融资平台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合理性,但其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也日益突出;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官员考核体系不科学、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已成巨大隐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在历时5个月的调查之后,于2月22日公布了两份沉甸甸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务的严重性使人难以轻松。  相似文献   

19.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越来越繁重的事权而又缺乏直接举债权,作为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地方融资平台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合理性,但其背后隐藏的债务风险也日益突出;转轨时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官员考核体系不科学、地方政府间竞争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20.
2009年是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在全球严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为了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4万亿的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为落实这项计划,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拟安排财政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