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司法过程中,基层法院主审法官扮演着法律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其在各个审判组织之间陈述观点和意见,谋求法律问题的解决。解决法律问题,做出司法裁判,其正当性和可接受性,不仅取决于法律本身的正当性,也取决于法律适用的程序正当性。合议、汇报、讨论、请示作为基层法官处理案件的通常程序,其不仅消解了基层法官对于法律的独断理解与解释,司法过程中正当程序的遵循,也构造了基层法官通过议论解决法律问题的整合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法律方法问题逐渐成为近几年法理学中的研究热点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法律解释问题依然备受人们的关注。陈金钊教授等学者的新作《法律解释学》较为系统地对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全书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法律解释是什么"。这一贯穿全书的线索可以按照从形上到形下的顺序进行理解:法律解释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同时也代表着权力,更是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解释是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的必由之路。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法律解释是实现立法目的、解决现实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法律解释是法官进行司法裁判的基本方法,也是确保司法公正、实现司法正义的必由之路。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法律解释是实现立法目的、解决现实矛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一部法律规范适用效果的好与坏,是否有漏洞,能否满足调整社会的需要,是否还有哪些关系和事实不能被现今法条所调整,法官是最有发言权的.法官成为法律解释的主体,拥有一定的法律解释权,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丹 《消费导刊》2012,(10):128-128
近两年来,民意对几起受关注度很高的案件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民意干涉刑法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现象.但是刑事司法必须和民意保持距离,否则便会出现一系列消极影响.刑法和民意保持距离是分阶段的.在刑事立法、执法阶段可考虑民意;但在刑事司法阶段则应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灵活运用刑法解释学解释刑法,从而达到个案公平并且令民众接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亭亭 《商》2013,(12):224-225
法律解释指的是对现有法律规范性含义的阐明。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法律解释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把法律原则具体适用时,如何对其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成为一个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案例引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人权受到空前尊重的世纪。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是人权领域的重要内容。刑事诉讼涉及到个人的财产、自由甚至生命,因此人权受到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重视。刑事司法权利不仅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且对国家、社会和每个人都有保障作用。本文对人权、人权与刑事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2015,(24)
刑事司法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包括刑事司法人员、司法观念、司法体制、司法经费等;外环境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媒体、民意、公民法律意识、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等。通过对刑事司法环境的研究,能够充实和发展刑事诉讼法学理论,同时也是对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发展趋势的一种本质考察,有助于理解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最终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推进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0.
张明 《致富时代》2016,(4):130-131
近几年以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随着党和国家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倡、相关学术界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入研究以及社会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广泛关注,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已经成为了法律界的热点话题。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司法传统的影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适用已经在立法空间上产生了不合理的挤占。在当下构建法制社会的过程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坚持以政策为导向。因此,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适用展开了分析与讨论,仅供业内人士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疑难案件逐渐增多的中国,法律解释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发展法律解释,但是法律解释并不是无任何约束的,我们应当赋予法官一定的法律解释的权利,但是其应当有其空间维度的限制,所以也不能给予法官太大的自主性,这样也许会造成权利的滥用,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促进我们国家司法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陈雪娇 《商》2013,(2):240-240
本书作者英戈·穆勒以翔实的内容向大家展现了纳粹时期司法黑暗以及法律的虚设,告诉大家"纠问式时代刑室中的刑具到了纳粹司法手中已经演变成了一件有法令条文、法律解释艺术、诉讼实践和超额达标的官僚主义狂热组成的杀人武器"①。纳粹时期的司法通过依附德国纳粹意志,公然违背白纸黑字的法律。纳粹时期法律的多变绝大多数不是通过颁布法律实现的,相反,法院常常无视、曲解法律,以违背现行法的方式贯彻纳粹统治者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张婷 《现代商业》2012,(17):288
我国民意对刑事司法活动的影响客观存在。吴英案相对是一种进步,民意的产生和对民意的考量都是建立在相对理性的基础上,推动案件走向理性。用理性化解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博弈,主要包括民意产生的理性因素思考和刑事司法中对理性的民意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法律漏洞。法律漏洞是已有的法律不完满或者是应当有法律规定的领域出现了法律的缺位。区分法律漏洞的种类,运用和完善法律漏洞填补技术,以达到立法意旨与司法实务的统一,对法官司法能力提出了挑战,也是法官司法经验总结的集中体现,是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何涛 《商》2014,(43):254-254
为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及国务院其他行政部门作了许多新的尝试,理论及实务界也提出了建立一些衔接保障机制的建议,如信息共享平台、联席会议机制、会签文件、移送备案机制等等。甚至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大量理论研究都千篇一律地提到这些衔接机制。这些机制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到并不理想。本文将立足于现有保障机制,通过对现有保证机制的评析,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2016,(9)
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是法律解释的一项原则,法律解释客观性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其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法律案件中。客观性和主观性是法律解释过程中伴随的两种对立态势,客观性更多的意义在于制约主观性,使法律解释相对确定和可预测。  相似文献   

17.
《商》2015,(17)
法律推理作为一种法律逻辑方法,是通过逻辑学与法律的结合,以基本的逻辑观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体系却因法律的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外部因素的介入,使其在司法适用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同案不同判、判决有失公正及判决被民意所左右等。通过分析法律推理在司法适用中问题与原因,从而使其更加准确的适用到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张彦君 《商》2014,(7):183-183
由于法律漏洞的普遍存在,在民法适用的过程中会造成某一事实无法在现有法律体系中找到适用依据,形成法律适用的障碍。民法学解释有一项重要功能即法律漏洞的补充功能可以解决法律适用中的这项障碍。本文通过对民法学解释此项功能的论述进而讨论其与立法之间的关系,明晰二者之间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所谓法律推理,就是将法律和事实作为前提条件,借助科学的方式和规定,在法律的范畴之内进行逻辑判断的一种活动,在中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在详细阐述法律推理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其具体的功能表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法律推理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的现实作用,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推理这一概念、内容和精神。  相似文献   

20.
穆清 《中国市场》2012,(35):91-93
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不少的涉嫌犯罪案件没有进入司法程序,一些犯罪分子没有受到刑事追究,即便是进入司法程序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比例也不高。证据转化作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重要内容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终于从法律的层面规定了有关证据转化的问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使证据转化终于实现了有法可依。本文从行政机关的内涵、外延,可转化证据的范围,第52条的未来运行等方面对这一条文进行解读,以期对司法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