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前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对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考验着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能力。在界定生鲜农产品物流能力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环境、区域物流供给、区域物流信息化和区域物流需求4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来代表区域生鲜农产品的物流能力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生鲜农产品物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北省1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生鲜农产品物流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依据各城市的主成分得分及排序,分析了各城市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能力的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关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一个区域物流能力的高低对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极大.首先概述了城市物流能力研究状况,然后对区域内城市物流能力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7个方面构建了24个具体指标来测度区域内各城市的物流能力,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河南省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例,对城市物流能力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测度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这种分析方法及思路可以为其他经济区域测度城市物流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汪朝阳 《财会月刊》2011,(24):63-65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武汉城市圈9个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定量揭示不同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的差异,反映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根据模型计算结果,针对DEA无效的4个城市鄂州、孝感、黄冈和咸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各个行业都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稳步推进改革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区域物流的相关理论,其次研究了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实施跨区域物流的优势,最后提出了枢纽城市实现跨区域物流的五种计价方式,对于推动物流部门从规模效益型向结构效益型的彻底转变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云中 《物流时代》2012,(12):80-81
武汉物流业发展关乎中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关乎我国物流业发展区域布局的优化,意义重大。而作为国家规划的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武汉发展物流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6.
《价值工程》2016,(7):32-35
为了评估辽宁省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文章选取了13个衡量城市物流能力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物流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了辽宁省城市物流能力的综合排名,并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不同物流能力水平的区域。最后,分别对6个不同物流能力水平的区域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辽宁省城市物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发展的统计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宏观层次上构建一套以客观指标构成的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工业规模、第三产业规模、物流主导产业规模五个方面来衡量我国11个节点城市的物流发展状况,并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各个城市的物流发展差异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彭城 《物流科技》2012,(4):85-88
通过构建区域物流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的主要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综合得分较高的3个城市是合肥、安庆和芜湖,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较为发达;综合得分最低的3个城市是马鞍山、铜陵和池州,表明这三个城市区域物流水平相对落后;因此政府做决策时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的充分认识有助于优化我国物流发展布局,提高物流效率。但是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对于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的认识。基于此,通过对2009-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物流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运用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对2009-2021年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的变化情况以及空间自相关的演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目前我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现状表现为东高西低,京津冀、成渝、长三角、珠三角表现优异,总体呈现十字型布局,以武汉、郑州为代表的中部城市正在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总体处于缓慢增长的态势,但是城市之间的差距依然非常大;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总体呈现集聚情况,这种集聚总体呈现出先增高再减小的趋势;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潜力集聚情况总体变动较小,并且大多数城市处于LL(低低)集聚之中,HH(高高)集聚型城市数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物流科技》2008,31(2):116-116
2007年10月,江苏、安徽、江西沿江的20个城市在安徽省安庆市签署协议,联手打造无障碍物流圈,破除区域壁垒。这20个城市均为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议的成员城市。南京市副市长陈刚对此表示:今后,南京市将通过加快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龙潭等一批物流基地,为区域物流合作创造条件。同时,还将做好保税物流各项工作,积极支持南京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与兄弟城市开展产业投资、商贸物流合作,并加快建设南京电子口岸,积极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共同打造区域现代物流圈。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华中地区中心城市,武汉市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核心地理优势。然而,交通优势不等于物流优势,交通枢纽不等于物流中心。如何处理好现代物流与地区经济发展,提高物流的聚散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是建立物流中心的关键要素。文章通过调研发现,武汉市目前的物流现状还存在经营模式落后、规划布局不完善,以及物流企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掘物流资源优势,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以及促进企业经营业态的升级。  相似文献   

12.
林海英 《物流科技》2014,(10):17-19
文章依据"点—轴"理论,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按照东西部地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区西部区域物流等级分布是以包头市作为一级物流发展点,由此通过点轴辐射作用带动物流节点城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等西部盟市物流业的发展;全区东部物流以通辽市为一级发展点,通过轴的带动作用,推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等二级节点城市物流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内蒙古地区独有的"两区一带"空间物流格局,使得内蒙古地区的区域物流中心得到合理优化,实现本地区区域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尤嘉 《物流科技》2014,(11):40-42
苏南诸城市由于城市化进程快、经济发展水平高,"最后一里"问题在城市物流中逐渐形成制约其城市发展的"瓶颈",成为城市物流中影响其运作效率、甚至间接影响环境的城市物流问题。针对该问题,应以地方政府主导、第四方物流整合供应商主持、规范物流合同来保障,以及设定城市配送中心等方法,多管齐下,综合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建设国际商贸中心,需要发达的商贸业,并形成多层次的商贸流通体系,因而物流业的发展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北京与世界城市在商贸流通方面的差距及其发展物流业的客观需求,进而提出了北京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过程中加快发展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立区域物流能力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应用灰色定权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各个城市物流能力各项指标定量分析。依据结果,判断各个城市属于哪个类别,分析各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潜力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型社会要求的武汉绿色物流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把高效环保的现代化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作为中部最为重要的城市圈之一:武汉城市圈也应基于两型社会要求向绿色物流进军。  相似文献   

17.
张海燕 《物流科技》2012,(10):69-71,120
物流发展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文章建立了物流发展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0江苏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其13个省辖城市的物流发展环境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13个省辖城市物流发展环境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州、无锡、南京、南通、盐城、徐州、常州、扬州、泰州、镇江、连云港、淮安、宿迁;13个省辖城市物流发展环境各具特点;13个省辖城市物流发展环境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层次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朱新球  赵慧达 《物流技术》2021,(3):45-49,58
以福建省为例,主要从经济能力、物流发展潜力、服务能力和地理要素等四方面提出了影响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的指标,运用灰色聚类的分析方法,将福建省主要的9个地级市作为物流节点进行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的总体规划,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布局方案。结果表明,将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四市作为冷链物流园区节点城市;将龙岩和莆田两市作为物流中心节点城市;将三明、南平和宁德三市作为配送中心的节点城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福建省地理要素和物流网络经济性,对水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予以细化,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区域物流节点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菲  张君 《物流技术》2007,26(3):59-61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影响区域物流节点布局的因素,建立评价备选节点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区域物流的空间网络布局和功能定位,为武汉城市圈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