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黎毅  罗剑朝 《财贸研究》2022,(11):27-38
基于2019年我国西部6省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域的1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构建“农地确权—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农地确权有助于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由于农户存在离农未离地的兼业化生产状态,其对农业收入促进作用高于非农业收入;第二,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在农地确权对农户收入异质性的影响路径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传导作用,同时选择子样本和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农地流转和农户兼业变量的中介传导作用依然存在;第三,中介效应作用发挥方面,横向上农户兼业中介效应高于农地流转,纵向上总收入中介效应高于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因此,西部样本地区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收尾工作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在培育健康的农地流转市场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等方面进行配套措施改革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异质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在验证农户贫困脆弱性、消费升级、收入水平对家庭碳排放影响的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贫困脆弱性、消费升级能够减少农户家庭碳排放,收入水平提高显著促进家庭碳排放。进一步探究发现贫困脆弱性可通过消费升级对家庭碳排放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家庭规模不仅强化了贫困脆弱性对家庭碳排放的直接效应,也在中介效应的前、后半段路径起到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减贫和低碳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对哈尔滨市辖属9个县(市)42个村(屯)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哈尔滨市农户土地转入的显著性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职业、家庭非农收入;影响农户土地转出的显著性因素有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户主职业、家庭兼业人数、家庭农用机械数量、家庭非农收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哈尔滨市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加快区域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共同富裕背景下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最终追求,其影响因素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探寻居民幸福感提升路径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网络购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购物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且各维度的幸福感效应具有差异性;相对于城镇居民和高消费水平居民,网络购物对农村居民和低消费水平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更显著,说明网络购物不仅能够提升整体居民幸福感,而且能够缩小居民间幸福感差距,共享幸福。因此,政府应重视网络购物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提升居民互联网使用技能,以提升居民互联网使用意愿和使用能力,从促进居民网络购物视角发挥互联网使用的幸福感效应。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不断发展,成为影响农户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引入互联网金融广度、深度作为解释变量,对665份农户样本的幸福感水平进行多维分析,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对农户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以机会不均等、经济获得感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广度与互联网金融深度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幸福感;互联网金融广度和深度可以通过降低机会不均等程度、提高经济获得感程度,从而实现幸福感提升。因此,在完善农村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应丰富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提高单项互联网金融的使用效益,深化互联网金融广度和深度,提升农户幸福感。本文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户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体,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农户的年龄与信贷需求(即是否发生信贷行为)之间为倒"U"型关系;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需求;农户的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家庭负担率以及是否购买养老保险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以兼业农户为参照,纯农业农户对信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非农业农户对信贷行为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金融支农要根据农户需求特征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信贷制度创新解决农村信贷市场分割、交易成本过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3-2010年多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经验评估就业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城镇居民幸福感的走势变迁提供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是获取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但并非任意工作,而是只有高质量就业才能提升幸福感.作为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指标,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对工作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就业人员,其幸福感水平甚至低于无业人员.路径分析发现,劳务派遣和零散工等不稳定的非正规就业,既对幸福感具有直接的负作用,又通过降低工作满意度和收入公平感而对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和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之后,研究结论在幸福感的单项与多维度测量指标之间,以及不同年度调查数据之间保持稳健一致.积极就业政策背景下就业状况的改善,是理解中国居民幸福感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持续下降而在2003年左右开始触底反弹的可行路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仅能够提升民生幸福,也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农户作为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的社会经济微观实体,其健康状况将直接对其生产生活和收入水平产生影响。本文使用2010-2020年CFPS的53461条个体层面数据,采用OLS回归模型探究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自评健康对农户家庭总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身体质量指数与农户家庭总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教育人力资本和家庭医疗支出在健康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中发挥明显的中介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户家庭不同类型的收入影响效应不同,其中,自评健康对经营性收入的影响最大。通过异质性分析得出,健康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此外,相对于做饭使用自来水的家庭来说,不使用自来水的家庭健康状况对收入的影响更为关键。因此,在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应以系统思维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农村教育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差异化健康人力资本增收效应策略,从而夯实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的健康基石。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老龄化和养老问题突出,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新农保政策瓶颈凸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户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改善农户养老质量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就家庭非农就业对农户参与养老保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家庭非农就业收入对农户参与养老保险有显著的影响。家庭非农就业收入越高,农民参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低,参与职工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高;此外,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社会关系对养老保险的参与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在纯农户中积极落实新农保、政府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提升农户对商业养老保险的认识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追求幸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家庭资产的配置对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的基础上,分析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对家庭成员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均可以显著提升家庭成员幸福感,且家庭非金融资产更有助于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非户主的家庭成员会因家庭资产的增加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家庭金融资产和家庭非金融资产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可以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基于此,推动家庭优化资产配置、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优化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魏巍  周世军 《中国物价》2023,(12):93-96+101
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理想,高房价却影响着居民幸福感的提升,而住房公积金制度对缓解居民购房压力、提升住房满意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那么缴纳住房公积金如何影响居民幸福感?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 Probit和中介(遮掩)效应检验模型,研究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居民比没有缴纳的居民幸福感更高,缴纳住房公积金能使居民感觉“非常幸福”和“幸福”的概率分别上升1.57%和0.40%,感觉“一般”“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概率分别下降1.58%、0.30%和0.09%。第二,缴纳住房公积金对不同收入、不同风险偏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中高收入、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幸福效应更加明显。第三,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一部分是直接影响,一部分是通过家庭收入和风险偏好间接影响。为增强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幸福效应,本文最后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后疫情时代员工的心理健康成为工作场所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形成机理。基于印记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具体探讨原生家庭沟通模式对员工主观幸福感和情绪耗竭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对173名员工的多时点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负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正向影响员工的情绪耗竭;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对心理资本的正向影响;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负向调节心理资本在原生家庭对话沟通模式与员工主观幸福感、情绪耗竭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原生家庭服从沟通模式水平越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越强。文章拓展了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在选人用人的层面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数字金融需求方的视角研究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其收入结构.进一步研究发现,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异质性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进而促进农户家庭增收.  相似文献   

14.
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创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考察社会网络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影响家庭创业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农村家庭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运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网络、土地流转对农村家庭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网络能激发农村家庭的创业热情,基于工具变量法采用面板IV-2SLS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在社会网络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因此,需要肯定社会网络对土地流转和家庭创业的积极作用,政府应鼓励并协助农村居民加入或构建有益于创业的社会网络,加强创业培训体系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着重加强土地流转后续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网络和土地流转对农村家庭创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潘银坪 《现代商业》2007,(6Z):222-222,221
农户兼业是在工业发展过程中所引致的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兼业化既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推动因素。本文探讨了兼业的动机以及对传统农业生产的冲击,从而认为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兼业化必然是农户的长期组织均衡形态。  相似文献   

16.
《财贸研究》2020,(5):28-38
利用2005—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影响和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制造业内部变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服务业内部变化存在抑制作用;(2)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加人力资本水平和提升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路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制造业内部变化,但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有限;(3)新型城镇化只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影响服务业内部变化。  相似文献   

17.
肖江璐 《商》2013,(13):338-338,311
本文基于对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100户小香葱农户的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小香葱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从农户的角度看,受教育年限、兼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认知程度、信任度对该地区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家庭规模对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无显著地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失能是老年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负性事件,以往研究对于失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幸福感鲜有探讨.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广义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了失能状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并引入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心理贫困三个中介变量,形成多元中介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检验阐述了失能状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失能是晚年幸福的核心掣肘,相比未失能者,失能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偏低.失能不仅直接降低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还通过经济贫困、社会贫困和心理贫困的中介路径间接影响其幸福感.而且,相比经济贫困和社会贫困,心理贫困在失能对老年人幸福感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检验兼业对农户种粮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本文运用超效率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农户种粮技术效率,基于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种粮技术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种粮的技术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管理误差,专业农户种粮技术效率显著高于兼业农户;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排序为生产性资金>劳动力>土地,劳动力与生产性资金、土地与生产性资金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兼业、土地细碎化降低了农户种粮技术效率,而粮食播种面积、身体健康条件、参加种粮技术培训增加了农户种粮技术效率。因此,需要有序引导低技术效率的兼业农户退出粮食种植,定期开展针对农户的种粮技术培训,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并提升农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瑜 《商业时代》2015,(6):92-94
本文采用CGSS(2010)大样本微观数据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显示社会保障显著增加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且通过分项分析和分群体分析发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医疗保险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于养老保险;此外,社会保障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东部,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城市,对低收入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高收入群体。研究结论将对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方向的社会保障体制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