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辽宁省在数控机床产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加快辽宁数控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振兴,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组织领导、企业自身发展、配套能力、创新体系建设、财政支持、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江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指示,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朱勇 《辽宁经济》2011,(11):24-27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体现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辽宁在区位、发展环境、产业基础、科研人才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探讨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对引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扬子江城市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相对较快增长,新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对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在梳理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基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制约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要聚焦政策资源,重点从进一步强链补链、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加快推动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确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状况对"新常态"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创新型旗舰企业发展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规模偏小、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统筹规划、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筑产业技术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载体、优化区域技术创新布局、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市场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最近在辽宁考察时强调,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既定战略,要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新技术的突破为基础,未来能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发挥重大拉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需要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撑,其过程即为科技创新成果即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这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8.
广西在政策上、技术上、产业上具有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越条件和基础。分析广西的实际,关键是科学选择产业领域,找准产业关键切入点,并以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领军人才创新、产业集群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途径,重点突破,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蓬勃发展,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张欣 《辽宁经济》2014,(8):42-44
本文论证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推动辽宁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作用,客观评价了辽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现状。指出辽宁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少、资源集聚慢、园区实力弱,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存在明显的产业同构化现象以及集群发展环境有待完善等不足。并从延伸产业链条、合理规划园区、加强环境建设、构建创新体系和探索国际化合作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任务.近几年来,威海高新区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自主创新,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注重规划引导,强化配套跟进,优化发展环境,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已初具规模,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也开始破题,在打造新兴产业基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制造产业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科技创新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科尤其是信息通信学科和电子机械学科的成长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新要求新任务,成为辽宁全体党员干部的新政治站位。为此,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到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是一项艰巨性、紧迫性、现实性并存的,备受各方面舆论普遍关注的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迫切需要领导干部在各自工作实践中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斗争本领;把党建工作与全面振兴新突破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践行求真务实优良传统与忠诚担当精神,努力实干担当创佳绩;打造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优良政治生态,形成最佳化的营商环境,营造出浓厚的振兴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举措包括: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产业发展重点,更加重视通过培育市场、引导需求发展产业,创新投入方式,颁布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等。种种迹象表明,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关头。这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15.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总结归纳我省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从产业技术创新、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产业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产业创新体制改革、产业创新空间拓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要闻     
《上海国资》1999,(收录汇总):9-10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深刻认识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叶生新 《改革与战略》2012,28(7):108-111
中小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现存的资本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制度性壁垒和技术壁垒又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把握好进入产业的时机;创新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壁垒并提升竞争水平;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体制与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力争较短时间内见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她提到要让“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本质旨在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并由企业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乃至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辽宁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企业逐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呈现互助式发展,高新区和产业集群承载的区域创新体系正在稳步深化。辽宁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企业创新缺乏着力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强、产业、区域创新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强化企业底层设计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继承式发展,优化辽宁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区域联动式发展,将成为辽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以来,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加大政策支持,合力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加强宏观引导。为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