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卷全球的科技创新和知识浪潮正在蓬勃展开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 ,向马克思的传统的价值理论提出了挑战。笔者在坚持马克思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一元论基础上 ,认为 ,把劳动“物化”命题的含义解释为劳动“物质形态化”和“实物形态化”是不确切的。劳动的物化 ,应是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 ,即体现或依托于某一媒介或对象中。这种“媒介” ,可以是有形的物品 ,也可以是某种行为、活动过程。基于此 ,笔者认为 ,服务劳动和科技创新活动是创造价值的 ,这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扩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按资分配正日益普遍,致使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不对称、即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和剩余价值社会化的矛盾已成为令人困惑的理论难题。因此本文进行了全新的探索:①阐明按资分配中的“资”是一种通用的生产要素;②首次揭示劳动工具对人类活劳动“吸收──储存──转移──释放”的重要功能和创立“间接活劳动”的崭新概念;③分析了“间接活劳动”通过劳动工具及其泛化形态创造价值的过程,重新界定了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与内容,对价值构成提出了新的“三位一体”观点;因此,新增财富的按资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在本质上是按间接活劳动分配。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思施 《经济师》2023,(5):126-128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促使企业财务朝着智能化转型。无论是理论界的深度研究,还是实务界的积极探索,智能财务的发展趋势一直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财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职能之一,其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帮助企业赋能经营,实现价值创造的目标。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重点分析智能财务的价值,在江西省数字经济背景下选取智能财务实践相对成熟的企业进行探究,而后基于“四新一体”风向对制造业企业智能财务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演化进程是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的三元融合过程。从狭义生产方式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推动网络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发展,同时拓展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范围;另一方面,引领在线化新业态发展,促进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融合,同时引致数字化条件下的劳动组织方式向虚拟化、网络化、非线性方向演化。从广义生产方式看,以数据要素和网络空间发展为基础,传统的劳动者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被数据要素参与的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的劳动协作所取代,劳动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在局部增强劳动者就业灵活性和生产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强了资本对劳动者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大研讨的基本分歧与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 ,经济理论界围绕价值创造源泉与价值分配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核即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物不创造价值仍然是正确的 ,只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活劳动范畴的重心发生变化了。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 ,科学拓展劳动的含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当今社会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 ,是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存在矛盾的社会生产根源。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社会具备了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条件之后 ,价值创造理论与价值分配现实之间的矛盾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是人类社会分配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全人类的共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7.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是,劳动——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不管物化劳动(如机器、土地和资本等)以什么形式出现,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直接发生价值的转移,而不能创造价值。在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由此推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可克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劳动价值论这块基石,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意义重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要形成价值,需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基本前提:第一,必须是人类劳动,而且必须是人类活劳动才创造价值,不是人类活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因此,毛驴虽然能拉磨,蜜蜂虽然不停地采蜜,但是它们不创造价值,机  相似文献   

9.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说明社会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讲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完完全全的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既然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一切商品和劳务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按资分配虽重要,但资本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价值,所以“分取”的数量有一个界限,超过四化建设不称为剥削。  相似文献   

11.
周子凡 《当代经济》2023,(10):46-52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生成能力”,正在替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解雇、裁员已引起社会高度重视。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劳动形态的改变,以及对就业的替代和创造效应,预测未来就业岗位的消失、保留和新生问题,以便对我国劳动就业的调整方向及应对之策提供思路。为保障就业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以下建议:倡导科技向善,主动化解劳动者“卢德意识”,鼓励拥抱新技术;积极利用“窗口期”,加速劳动技能培训,推动行业转型;完善劳动解雇保护制度,细化协商程序,减缓劳资矛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协助技术失业者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12.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1,27(11):3-9
本文阐述了发展劳动价值论,提出要消除关于马克思原创的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认识误点,主张确立一种“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文章认为,不能把整个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都为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强调开活劳动的科学技术本身无法创造价值,以及生产性企业私营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并分析了无效劳动、有害服务和非法活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设备智能化与产线自动化成为制造企业常谈不衰的话题,然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面临多重挑战,在解决设备智能化到产线智能化的提升问题上,诸多传统制造企业陷入了“智能智造”困境。地方政府在帮助制造企业释放“智能制造”的赋能之力、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文章基于会计学和金融学理论,从“自上而下式”战略布局层面、“自下而上式”营销规划层面和IT方案设计层面,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的分析框架,拓展数字化转型的理论边界,以期为我国制造企业做好做深提质、降本、增效、减存“大文章”以及高效赋能千行百业提供理论指引与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 ,劳动的形式出现了巨大变化 :一是活劳动的存在形式由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涵得到深化 ,其外延也被拓展到流通劳动、科研劳动等领域 ;三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所分析的商品价值只包括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撇开了具体劳动转移的旧价值。 一、体力原子与智力原子 价值规律表明,人类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撇开转移的旧价值,价值产品完全由耗费的活劳动构成。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就是说,形成价值产品的人类劳动,包含着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不同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人类现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整体上呈现为延续西方工业思想体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劳动价值观上则体现为劳动功利主义.劳动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强调劳动的物质性和经济性,将劳动当作获取财富、名利、地位的主要手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劳动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当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反而可能对人类的谋生劳动造成冲击,进而使人类的生存意义、主体性以及生存本身面临深层次挑战.换而言之,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劳动功利主义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发展,急需变革.根据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劳动绝不是只有物质、经济、手段价值,劳动具有创造人、成就人的本体价值,人们理应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应塑造劳动幸福价值观,并充分利用智能革命的发展契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幸福.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许多场景中已超越了传统机器的角色,展现出与工人竞争的“新劳动者”特质。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人工智能条件下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工智能成为了资本控制与支配劳动的新手段。人工智能的当代应用不会消除人类劳动,而是拓展了劳动形态。剩余价值仍然只能由剩余劳动创造。在资本主义逻辑的支配下,雇佣劳动、零工劳动、产消劳动共同完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酝酿了一场持久而巨大的新危机。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受人工智能影响后的生产机制,将为未来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的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关于价值创造的问题.通过深入地剖析,以证明在当代社会生产中,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同时,对马克思关于生产领域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说法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充分展现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现代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推进,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在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电动化已经完成上半场的历史使命,而智能化与网联化融合的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将会开启下半场的新纪元。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将支撑实现福建省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服务信息时代新基建赋能“数字福建”产业经济增长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财富及其源泉--使用价值形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诗白 《经济学家》2003,23(1):4-11
在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的生产过程中,呈现出生产要素的多维化: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到开发和富源的多样化。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人类进行财富创新的最高形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方式,在使用价值形成中非劳动要素作用和贡献的增大和活劳动的作用,功能的减缩,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命题的失效,劳动是财富生产的原动力,是要素力的启动力,是多要素有机结合的粘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