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影响列车开行方案的列车交路、列车种类、列车停站方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以满足客流量为基础,以减少动车组使用数量为优化目标,构建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化模型.该方法根据客流情况具体分析,选定列车编组方案,初步确定列车交路、列车种类和不同种类列车的停站方式,然后对相关方案的动车组使用数量进行计算,得出动车组数量最小的方案,进而最终确定列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内动车组需求日趋旺盛,现有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城市短途客流需求.在分析高速铁路与城市群发展关系基础上,根据城市群动车组列车开行特点及中小城市动车组客流特征,针对制约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动车组列车开行的主要问题,探讨研究了中小城市动车组列车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根据列车开行方案的有关研究,提出编制武广高速铁路2011年非节假日期间列车开行方案要在继承传统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上,吸收节拍式列车开行方案、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周期性运行图列车开行方案的优点。通过调查武广高速铁路沿线客流情况,预测2011年非节假日期间上行各区段客流数据,提出武广高速铁路2011年非节假日期间的列车开行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区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际铁路以其节能环保、安全可靠、快速高效、舒适便捷等显著优势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区域城际铁路的服务对象及其功能分析,指出城际铁路的发展与其他运输方式存在的功能重合交叉,其列车开行方案具有中心性、辐射性、区域性、灵活性等特征,制定列车开行方案应把握适应客流、市场导向和协调配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5.
综合考虑在具有客运专线条件下旅客列车的开行起迄点、运行径路、列车等级、开行对数及停站方案,提出基于停站方案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并根据相关前提建立优化模型,确定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通过Matlab编程进行实例分析,计算得到干线通道较为满意的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并说明该模型如与已有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成果相结合,可降低其复杂性,计算速度更快,结果更加直观.  相似文献   

6.
针对武广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情况,通过对动车组的来源与运用,开行日期、停运或加开列车的确定,以及列车编组内容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武广高速铁路新旧运行图交替方案的编制方法,并以武广高速铁路第三阶段、第四阶段运行图的交替方案为例,在编制方法的实际应用中,给出新旧交替过渡时期的动车组交路安排,但交替方案的优化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路运输》2010,(8):92-92
7月1日起,拿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对重点线路列车开行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武汉至广州间铁路通道客货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每日增开旅客列车24对,日均增加货运能力25万吨。武广高铁“和谐号”动车组列车根据客流需要实行分号运行,日常(周一至周四)开行50对列车,周末(周五至周日)开行59对列车,高峰期满线开行,达到63对,始发站最小发车间隔10分钟,最大发车间隔25分钟,将实现“高密度、公交化”开行。  相似文献   

8.
探讨城际通道短距离多线路列车优化问题,建立城际通道高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提升列车运输效益和服务水平。针对城际通道线路特点,以多线路、多列车类型为基础构造列车流路径网络;分析旅客出行费用偏差,将客票费用偏差和旅行时间费用偏差相结合考虑,通过引入旅客对不同因素的容忍度参数,提出旅客出行需求与运输供给的协同偏差,进而建立供需协同的城际通道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以模拟退火算法为基础,设计模型求解算法。最后通过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开行方案,能在满足旅客需求条件下,在列车运输效率、运营收益和服务质量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旅客列车开行方案对客流量的影响因素,建立列车开行方案和客流分担率的关系模型,通过采用满意度值作为中间变量,反映列车开行方案对客流量的影响,计算社会各消费人群对已有列车开行方案的满意度,预测客流可能出现的变化。建立客流量对于列车开行方案的函数模型,并以合肥—蚌埠客运专线为例,分析列车开行方案改进后对旅客满意度及客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是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础,列车开行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旅客服务质量和铁路经营效益。在现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设想,并分析了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合并式列车开行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