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直觉"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梁漱溟先生的早期中西文化比较观中,"直觉"是西方文化中和"理性"一样举足轻重的概念。梁漱溟先生的中西文化比较是为了为在西方文化独霸天下的二十世纪为中国文化求索初一条出路,而"直觉"正是这个出路的"钥匙"。本文从梁漱溟先生的早期中西文化比较观中研究"直觉"这一概念。并论证"直觉"概念在他的文化比较观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而是“以道德代宗教”,周孔礼教在中国文化历史中起到道德教化和宗教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文从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维度,来阐释其关于中国文化与宗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有企业的发展从“凯恩斯革命”大量国有化的兴盛时代,到出现私有化浪潮的国有企业衰退,发生这样的变革有其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就西方国有企业的变革及支撑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背后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知道中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各国的国有管理体制,我们要从中国实情出发,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的文化,达到企业或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突破,必然会引起人们在各个社会领域实践的变革。整个西方哲学是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下最终走向了终结,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也完整地影响了西方整个现代化进程。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是继黑格尔之后西方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过程开始于费尔巴哈,最终完成于马克思。正确地理解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批判所做的努力,正确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先生毕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中国文化要义》是梁先生的第四部著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评述:以宗教为起始,对比中西文化之异;以家为核心概念,评说梁先生家与国家的中国特色之意;以理性为归纳词,评述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中国性格;简述“有对”和“无对”这对有意思的词汇。梁先生对中国智慧的叩问,对中国文化模式的构建,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左芳  吉丽霞 《魅力中国》2010,(26):236-236
“给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编译作品《孔子的智慧》等等中翻译了中国儒家经典,将“仁爱”、“礼让”、“和平”等儒家思想成功地输入到西方文化,挑战了当时被西方人丑化了的东方形象。  相似文献   

7.
史雪莲  钟萍 《黑河学刊》2006,(4):121-122
“消费社会”是20世纪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的一个显性现象,也是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对消费社会的研究则产生于90年代以后,主要是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主要是对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对确立消费社会学的研究;应用消费社会理论对中国一些社会现状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先秦齐国时期,“修政,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的三同文化,“厚其生”、“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的理论,以及均贫富、薄赋敛的口号形成了齐国独特的人本文化,体现了朴素的人本思想。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十多个世纪以后西方文化中的核心精神——人本主义,对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哲学生发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哲学传统根基之上,体现着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向和变革.这种转向和变革遵循了西方哲学从“能否思想”到“有无意义”的内在发展逻辑.文章试从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转向中挖掘西方哲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价值,在各种转向所体现的哲学观变革中再现从“思想”到“意义”的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0.
杨文  李鹏 《魅力中国》2010,(31):14-15
中国是一个社会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家,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法制基础比较薄弱,而“人治”色彩比较严重,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难免会对我国乡镇政府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世俗文化分析来揭示乡镇政府公务员考核的现状、原因,从而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从不同民族生活样法差异的角度。通过对西方、中国和印度三方哲学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他的“三量”说认识论。同时,他又援西学入儒。在其“三量”说认识论的基础上阐释和发挥了儒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学主义对儒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12.
《圣经》的魅力不在它的宗教性、神性,而在它的文学性;“二希”(希腊、希伯莱)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它们对世界文化发生了深刻影响;《圣经》在20世纪初才与中国社会全面接轨,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春林 《黑河学刊》2013,(1):171-174
梁漱溟基于对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性质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为此,要从中国的乡村入手,鼓励知识分子下乡、建立乡农学校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主张。他的"老根发新芽"的文化重建理想虽然落空了,但对现代文化建设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孙华 《辽宁经济》2007,(4):103-103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人生与社会方方面面的真谛。然而由于国学教育的断层.其难以发挥自身的价值与作用,使得中国的企业管理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而自身的文化根基十分脆弱的尴尬局面。当前国内外的精英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文化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和经济问题,因此出现了复兴国学的一股热潮.为了不使这股热潮演化为形式上的赶时髦.必须从实质上、在实际中来消化和吸收中国文化的内涵。正如美国金融专家欧阳文在针对西方文化和现实的一篇演说《论文化》中所讲:“除非你能把希腊语言和文学中的美引进你今天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否则研究希腊文化有什么用处。”  相似文献   

15.
潘旭明  游浚 《特区经济》2005,(2):257-258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文化”一词逐渐被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则是“教化”。总的来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都用来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具体地说,文化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6.
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的“柔性”文化催生了东方的人本管理思想,而西方的视人为“工具”的文化特征孕育了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就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两种文化下的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托托 《理论观察》2023,(3):103-107
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是一次对当时民族出路问题的可贵探索,这场运动与同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更完备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特色。梁漱溟在理论上将文化失调归结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以民族自救为主旨构建了一幅极具东方色彩的社会蓝图。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乡村建设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架构以及当代价值进行剖析,挖掘其思想和实践中的现实借鉴意义,从而为我国现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可借鉴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描绘了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彻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进军号。建设新农村,曾经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从古代历次农民起义、农民革命战争,到近代梁漱溟、晏阳初等“乡建派”所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无不表达了中国人改造“旧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时代和站在新的高度上对中国农村…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发展与共同体密不可分,马克思从共同体角度考察了人的发展问题。按照人的发展程度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共同体也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虚幻共同体”以及“自由人联合体”三种形态,不同形式的共同体与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捷 《环球财经》2013,(3):32-35
显然,西方是在给公众洗脑,通过美好的文学作品的包装,灌输一些他们需要的私货很多人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西方的“法制社会”,似乎西方的法制社会自来就是“普世”和阳光灿烂的。中国老百姓认知西方社会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其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