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64排容积CT(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更好地提高冠状动脉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同时使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观察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使用冠脉造影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使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准确率为98.57%,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64排V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创伤小,是一种较好的诊断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诊的52例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利用工作站行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判断病变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DSA)对照。结果 52例患者中对可评价的715支进行了三维重建,在心率〈70次/min时,MPR、MIP、VRT重组图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个主支及所有1级、大部分2、3级及部分4级分支,评价率为96.36%,优良率为93.43%;冠状动脉狭窄满足管腔腔径75%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9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多数情况下能够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成像,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伴冠状动脉斑形成及高脂血症患者150例,基于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给药剂量大剂量组为40 mg/d,中剂量组为20 mg/d,小剂量组为10 mg/d,连续服用16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均有明显变化;与低、中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LDL-C、TC、TG水平明显下降,HDL-C水平明显升高。小剂量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变化不明显,大剂量组、中剂量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有所改善,但大剂量组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影响较大,有利于患者预后,也能对管腔狭窄情况和斑块的形成进行有效缓解,还可明显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其进行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此外,对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以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并对两种诊断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发现有41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33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而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时,有53例患者出现颈部动脉狭窄以及闭塞,49例患者椎动脉狭窄以及发育不正常。结论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符合率较高,但在一定程度仍有不足,因其检查安全且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诊治行CT影像学临床诊断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与40例甲状腺癌患者,分为NC组和TC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CT检查特征、CT平扫值及CT强化值。结果甲状腺癌患者CT平扫值及CT强化值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 CT 各项检测特征明显优于甲状腺癌患者,主要表现在数目、形态、边界、内部、晕环、钙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测对鉴别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提高这两种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及治疗有效率,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癌患者及时诊断及治疗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颅内及颅外血管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是否存在高血压分为8组,即A组、B组、C组、D组、E组、F组、G组、H组,对其CT血管成像(CTA)检查进行评分,并对各组积分进行两两对比分析。结果 H组3种积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E组斑块积分明显高于D组(P<0.05);F组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积分明显高于A组、B组及D组(P<0.05);CT E组头颈部颅外大血管狭窄积分明显高于B组、A组及D组(P<0.05);E组颅内动脉狭窄积分明显高于B组、C组及D组(P<0.05)。结论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狭窄程度随着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增多而加重,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程度要重于单纯高血压和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72例行主动脉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将MSCTA原始数据在ADW4.4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的主动脉血管重建处理,并将获取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完成诊断。结果全部病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主要分支血管,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真腔、假腔、内膜片等,其中主动脉壁增厚钙化51例及附壁血栓39例也清晰显示。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内支架置入术后复查,其支架位置、形态、膨胀程度及真假腔情况也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可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要分支血管的改变,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是诊断夹层动脉瘤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强度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内膜增生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研究组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方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1次/d;研究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1次/d。记录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及6~9个月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观察支架内的最小冠状动脉血管直径、内膜增生面积等,并检测患者支架植入前后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不良事件和再次支架植入术。研究组有112处病变植入支架,对照组有91处病变植入支架,且均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随访。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8±0.29)mm比(0.33±0.71)mm]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04)mm比(0.39±0.4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平均内膜增生面积与对照组[(0.4±0.6)mm2比(1.3±1.3)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9、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40 mg阿托伐他汀可显著抑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炎性反应,有效减少内膜增生,减少支架内管腔丢失,从而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养阴益气汤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因子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抚顺市中医院心病科住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病例号随机分为西药组与中西医结合组,各32例.两组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稳定斑块等对症治疗.西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方法对患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387例患者进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检查结果阳性的患者实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照两者检查结果,判断十二导联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性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预测。结果 113例经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阳性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者87例,符合率77.0%。心电图不同ST段压低程度,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初筛价值,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法和药物疗法(MT)对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2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根据TIMI危险评分为患者划分危险等级。低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并定期随访;中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1个月,同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并静脉给予硝酸酯类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高危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年,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对照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支架置入按照标准介入技术操作完成。治疗后进行随访。结果260例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患者,随访时间为(30±6)个月,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发生MACE(靶血管再形成术、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稳定型心绞痛和靶血管重建率均与观察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I 积分危险分级对患者预后有较强的预测作用,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并不能降低患者MACE的发生率,对于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的患者可采用加强冠心病2级预防、教育强化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R平片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5例拟诊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DR平片及螺旋CT检测,比较其诊断率。结果 55例患者中,DR平片确诊49例,不确定2例,阴性4例,检出率为89.1%;共检出216处骨折,其中陈旧性骨折9处,可疑骨折12处;螺旋CT诊断确诊52例,不确定1例,阴性2例,检出率为94.5%;共检出233处骨折,其中其中陈旧性骨折16处,可疑骨折12处。结论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DR平片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但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因此需联合螺旋CT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CT对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内分泌疾病患者100例,对其进行CT诊断,分析准确性。结果 100例内分泌疾病患者中,确诊下丘脑垂体患者12例,甲状腺患者38例,肾上腺患者25例,胰腺疾病患者25例。结论在内分泌系统进行诊断时,使用CT诊断能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对于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胆石症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推广作出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5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石症患者,对比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的检查结果,观察两种方法对胆石症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CT对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73.58%和75.41%,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的检出率分别为96.23%和95.08%,其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诊断胆石症上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但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与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的研究。结果 48例患者中,CT术前检测出45例,未检出3例;单发病灶25例,多发病灶20例;菜花状28例,乳头状8例,局限性膀胱壁增厚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地诊断出膀胱移行细胞癌,在病理诊断的基础上,充分结合CT影像资料,将极大提高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用于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经外科手术确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84例,其中行CT尿路造影检查44例,行磁共振尿路成像检查40例。比较两组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临床确诊率和总体图像质量评级。结果 CT尿路造影泌尿系统结石临床确诊率明显高于磁共振尿路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尿路造影与磁共振尿路成像用于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总体图像质量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统结石准确率优于磁共振尿路成像,但磁共振成像检查无电离辐射及造影剂应用。两种检查方式扫描范围大,图像质量清晰,均适用于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20例。根据空腹血糖情况分为三组,A组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B组为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的冠心病患者,C组为单纯性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三组患者的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脂蛋白、总胆固醇水平,通过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的支数。结果 A、B组患者的三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患者的血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比。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特征及CT对霉菌性鼻窦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全部采用GEH-speed16螺旋CT扫描机进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45例患者中,CT表现上颌窦鼻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伴有砂粒状钙化、环形钙化、团块状钙化影39例;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和/或侵蚀破坏30例。7例可见患侧上颌窦软组织呈膨胀性改变。病理检查,其中曲霉菌34例,毛霉菌11例。结论鼻窦CT显示窦腔内结节状团块样软组织影及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霉菌性鼻窦炎的窦壁骨质破坏多为内壁破坏也有一定特征性。因此,CT应作为霉菌性鼻窦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中的一项有创性检查,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其中对外周血管并发症不够重视,易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增加住院时间,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根据笔者从事心血管内科多年工作经验,结合查阅大量文献,现主要将冠心病介入血管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治疗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胸部外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方法对马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胸部外伤患者34例,首先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然后进行CT检查,比较X线检查和CT检查的检查结果,比较X线检查和CT检查的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经X线检查,查出心包积血1例、创伤性肺囊肿1例、肺血肿3例、肺挫伤3例、胸腔积液5例、肋骨骨折8例,检查结果经病理学分析确诊,准确性为61.76%;患者经CT检查,查出心包积血2例、创伤性肺囊肿3例、肺血肿5例、肺挫伤6例、胸腔积液8例、肋骨骨折10例,检查结果经病理学分析确诊,准确性为100%.X线检查和CT检查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外伤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心包积血、创伤性肺囊肿、肺血肿、肺挫伤、胸腔积液、肋骨骨折等.CT检查全面、安全、可靠.X线检查方便、灵活,但漏检情况较多.X线复查和CT检查均可查找病因,但CT检查比X线检查的诊断价值更高.CT检查能为胸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