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略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堪忧,存在上网成瘾,迷恋网游,网上犯罪和留恋黄站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制度根源,把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我们应该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创新德育形式,与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增强青少年自律能力,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化和理想化德育目标长期以来存在政治化、理想化、绝对化等倾向,德育曾一度被认为就是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理想取向的单一化和道德教育的空泛性.高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养成重视不够,道德教育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了德育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相分离、与受教育者的自我实践相分离、与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相分离、基本的公德教育与高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一些大学生连基本的道德素质都不具备.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变革时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本文在考察四川地区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留守青少年德育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留守子女德育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伦理问题出发,探究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试图从网络自身的生活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时这些伦理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网络伦理观,使其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和利用,实现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赋予青少年道德教育以时代命题.如何走出传统德育模式是每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引起深思的问题.根据道德的独有特性和青少年的特点,探寻新的道德人格教育目标是破解该问题的唯一办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大严重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为社会风气的恶化、独生子女被家庭的一味溺爱、学校及社会的管理力度不够、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缺失等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应是切实做好青少年素质教育,德育唱主角。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学习形式不断得到丰富。手机媒体以其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并深受青少年群体的推崇与喜爱。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习者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拓展更多学习途径和方式。在手机媒体高普及率的当下,利用青少年所推崇的手机媒体进行非正式的德育教育,对改善青少年德育缺位情况与解决青少年德育危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社会道德环境和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未来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切入点是诚信教育.在诚信教育中要体现针对性、时代性知科学性,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使诚信教育切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网络化,信息化是21世纪的突出特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电子设备的泛滥.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不再是某一代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想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技能.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年龄不断提前,而在平均的浏览时长上也有了大幅的提高.这样的现象未必是一件好事.互联网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入侵着我们的头脑,入侵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影响对于青少年则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同时自控能力较弱.相较于充斥着巨大升学压力的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充满了新奇和诱惑.他们极易产生网络沉迷的现象,陷入网络当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待学校和家长的管教不再抱着一种言听计从的姿态,而是逐渐产生抗拒和抵触的心理.这种反叛精神,使得不少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显得束手无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关切,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对于全社会也同样如此.心理问题和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青少年很容易在这一阶段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报道屡见报端,相关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一.关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数量巨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远远不足的,对该问题的分析依然停留于表象,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不够系统和全面,难以提出一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见解,在视角上也较为同一.《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研究:特征表现、风险因素与干预策略》一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认识,还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关策略,不可不谓之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化,信息化是21世纪的突出特征.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是电子设备的泛滥.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不再是某一代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想要融入现代社会的人的必备技能.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年龄不断提前,而在平均的浏览时长上也有了大幅的提高.这样的现象未必是一件好事.互联网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入侵着我们的头脑,入侵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一影响对于青少年则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有着无穷的好奇,同时自控能力较弱.相较于充斥着巨大升学压力的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充满了新奇和诱惑.他们极易产生网络沉迷的现象,陷入网络当中无法自拔.这一时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待学校和家长的管教不再抱着一种言听计从的姿态,而是逐渐产生抗拒和抵触的心理.这种反叛精神,使得不少家长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都显得束手无策.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的关切,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对于全社会也同样如此.心理问题和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青少年很容易在这一阶段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社会治安带来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报道屡见报端,相关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网络沉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之一.关于青少年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数量巨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远远不足的,对该问题的分析依然停留于表象,同时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不够系统和全面,难以提出一些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见解,在视角上也较为同一.《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沉迷研究:特征表现、风险因素与干预策略》一书的出版,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于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的认识,还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关策略,不可不谓之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1.
张信良 《魅力中国》2014,(11):307-307
目前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以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相关的犯罪这一严重问题备受关注。对青少年网络犯罪进行简单的分析对当代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以及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大学里的不断普及,汲取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中的营养因子来发展我国的网络德育是非常有效的.而国内当前对网络德育研究大多重在揭示问题、分析现状,因此,文章以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激励理论在高校网络德育中的实施手段,对优化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析青少年犯罪类型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形式呈多样化,犯罪主体呈低龄化,犯罪手段呈智能化。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全社会必须构建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立体网络。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家庭是个体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父母是子女首任教师.多元化价值背景下,青少年的家庭德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惑.本文结合现实,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着眼,探索了应对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娟 《魅力中国》2013,(28):196-19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余经济得到快速提升,然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加重,人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的一方面,教授学生应该如何进行道德选择.应该承担起怎样的道德责任.逐步提升大学生的得到修养以及道德素质。当前我国大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寻找判正确的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惟一超级大国,同样美国也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本文从现象入手分析了美国宗教的基本情况,概括了美国宗教在其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发挥的德育作用,最后总结了美国宗教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几点启示,目的在于推动我国的德育建设与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陈晨 《魅力中国》2010,(8):54-54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络的宽泛性和不规范性决定了它本身的两面性。在庞大的网络人群中.青少年可以说是主力部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适应青少年需求,减少网络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玲玲 《改革与开放》2014,(2):59-59,61
医学人才队伍的道德素质关系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现今医护人员社会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医疗事故频发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基础教育"社会责任"培养缺失,医学教育定位的偏颇,教育的功利化,教育评价失当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深层原因。医学院校应通过准确定位、加强荣辱观教育,创建以贡献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家校协同德育模式重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德育主体间性是对德育主体性的扬弃,不仅吸取了德育主体性的合理内容,而且极大的发展了德育主体性.而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德育主体间性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德育主体间性在实践中的实施提供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本文根据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正的必要性的研究,提出了社会工作矫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