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理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在理论上要彻底廓清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内在关系,树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公平观;在实践上要把"立足效率,实现公平"作为实施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指导原则,并遵循这一原则去统领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农村妇女一旦失去土地权益的将趋于贫困,成为农村的弱势群体.文章通过调查了解了失地妇女的生活现状、困难,并分析深层原因,提出了保护妇女土地权益的时策,以期达到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配制度是农民合作经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分配制度的安排上,摒弃以往市场分配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作为其分配理念,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效率公平并重兼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活动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经济活动和谐的基本点在于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也特别指出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注重社会公平".在当前因不公正而造成的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等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的新情况下,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上,应与时俱进地作出相应的调整,实行"效率公平,并重兼顾",可采取:继续紧抓改革和发展;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上的有效功能;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迁: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最后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每一次农地制度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博弈。第一次变迁所形成的农民土地所有制既促进了效率也体现了公平。第二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制度表面上看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实则是既缺乏效率也不公平。第三次变迁所形成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公平诱因与效率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农地分配、农地调整、农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质上都是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我国农地制度进一步变迁的方向是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来审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分析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最后阐述了我国国有企业未来应选择的道路,即"初次分配注重公平与效率统一,再分配注重平等"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公平与效率视域下的“三农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哲学理论方面来看,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改变我国现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倡导“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三农问题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农民增收,在现行的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使农民的收入有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民失地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城乡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征地的趋势成为必然,而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存依据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所有的保障。目前,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而一次性给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农民失地问题能否解决好,必将影响到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乡村的进程。正是基于农民失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本论文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展开研究,试图为解决我国农民失地问题提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引发的征地进程加速、失地农民权益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失地的农民虽然从国家政府那里得到了相应的补偿,但是由于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他们仍然处于经济权益、社会权益和政治权益的缺失。因此只有制度创新,才能让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公平与效率并重是公共部门收入分配机制构建的基本价值理念。构建公共部门收入分配机制的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有效的公共部门收入分配协调机制、完善的公共部门收入分配政策扶持机制和规范的公共部门收入分配制度实施机制共同构成公共部门收入分配机制的基本框架。建构完善的公共部门收入分配机制,需要从理念、制度和法制化等方面作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巩斌 《发展》2007,(2):94-95
我国的改革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最突出的是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进而有人质疑我国的分配原则出现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进而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原则,顺应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并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具体对策;最后强调政府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维护社会公平,在分配领域始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12.
初次分配也要贯彻公平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行了劳动力低成本政策,劳动分配率偏低.这既牺牲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悬殊"的现实;又导致低水平竞争和落后生产方式盛行.文章主张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贯彻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去,既要解决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利益受损的问题,又要从初次分配环节先行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为再分配最后解决公平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的问题,以及近年来党和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方针与策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促进了社会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及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成就和经验,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彰显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是现代社会的首要价值和基本取向,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农民权益的严重缺失,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从国情出发,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彰显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是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文章在分析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方面的完善建议,即完善法律规范,健全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避免侵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时兑现补偿款;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孙婉萍 《黑河学刊》2007,3(6):129-130
社会主义本质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为增强国力、富裕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中国,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凸显出"公平正义"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党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分配过程公平,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普照 《山东经济》2011,(5):106-112
为了更好地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应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可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但是我国现行的税收状况和税制结构未能很好地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鉴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我国应以保证效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方针,改革完善现行税制,并充分发挥税收在“三次分配”中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协调,进而满足现阶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区建设》2006,(2):29-29
维护农民权益,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我们在宿城区的调查看,随着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得到了保障。目前农民权益受损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郊农民失地失业问题严重。近些年来,县级以上城市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现行的国家农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导致了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他们的很多权力和利益无法完全实现和得到有效保障,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从农民失地的原因、权益保障、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出路三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期望从中发现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对策,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福利,实现中国农村和农民与国民经济同步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是土地产权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关土地征用、经营权流转、补偿费分配纠纷等案件逐年增多,农民权益损害日趋严重,农地流转风险越来越大,农村土地纠纷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了目前农民维权抗争的焦点.土地流转风险的防范和农民权益的保障,需从宏观和微观加强管理,确保农民权益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