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发明纸币极为重视。关于纸币产生的历史原因、意义以及历代币制,已有不少论著问世。许多学者都把十世纪末纸币的产生看作是宋代(960—1279年)发生商业革命或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可惜的是,到了明代(1368—1644年)中期后,在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的纸币管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北宋时产生了纸币。当时四川用铁钱,流通不便,民间自发产生了代表铁钱的兑换券交子。交子于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改为官营,成为地方性的国家纸币。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还一度发行国家纸币小钞。南宋、金、元、明也流通国家纸币。南宋有关  相似文献   

3.
丁长清和慈鸿飞在他们的新作—《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商品经济与农村市场》(商务印书馆 2 0 0 0年 )中以翔实的资料和数据 ,对 2 0世纪前期农业结构、商品经济和农村市场进行了新的定位 ;提出和解决了一些重大的经济史学术理论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估算出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本书认为中国近代农业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分散的个体经济 ,但是也有极其微弱的现代化倾向 ,农业结构的演变 ,农村商品经与农村市场的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些表现。全书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主要涉及到近代中国农业结构及其演变。作者首次从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30年代北方农村钱票泛滥,从实物和史料两方面都得到证实。钱票不同于国家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不同于各省、市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县及县以下政府、商会、民间金融机构及商号发行。北方钱票以小面额为主,由于钱票集中在北方一个时期,这与当地特殊的商品经济相联系。正是北方农民的相对贫困才使钱票有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北方农村钱票泛滥,从实物和史料两方面都得到证实。钱票不同于国家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不同于各省、市银行发行的纸币,它是县及县以下政府、商会、民间金融机构及商号发行。北方钱票以小面额为主,由于钱票集中在北方一个时期,这与当地特殊的商品经济相联系。正是北方农民的相对贫困才使钱票有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6.
纸币的产生无疑是经济生活中的大事。我国是纸币出现很早的国家,人们通过长期的纸币流通的实践和考察,逐渐形成了独到的纸币理论和思想论点,这在世界货币思想史上是居于重要地位的。然而,人们对纸币问题尽管从各种角度进行了不少的分析研究,但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中去系统考察研究我国的纸币理论和思想,这一工作还很不够。本文试图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宋代纸币思想,进行条理阐述并提出一些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票据渐渐发展,并有寻求有效制度支撑的迹象;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前景仍然是可能的历史选择。本文还利用计量模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票据渐渐发展,并有寻求有效制度支撑的迹象;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前景仍然是可能的历史选择。本文还利用计量模型对以上观点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9.
一、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1) 经济体制,实质上就是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态。这种形态,并不等同于社会形态;而且其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态,它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所出现的经济活动必然形态,并且随着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遵循着从小商品经济到大商品经济,或者是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和演变。中国要以商品经济的形式去组织经济活动,这已成为定论。广东的经济活动水平比较高,商品经济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加之对外开放较早,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均列全国前茅,全国最早兴办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在广东,广东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广东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进行经济体制的超前改革中,将其改革的目标定为建设发达的大商品经济,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要建设发达的大商品经济,首要问题是建立这种经济所赖以运转的架构,以及形成推动这种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 ,( 1 895— 1 92 7年卷 ,上下册 ,1 2 0万字 )已于 2 0 0 2年 1 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资料书是《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 ( 1 84 0— 1 894年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83年出版 ,1 993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的续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已出八种 30余册 )系列的一种。中国轮船航运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产生最早的部门 ,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企业中数量最…  相似文献   

11.
一、建立中国社会主义价格管理目标模式的原则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这是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价格管理所必须遵循的共性。但是,不同国家(地区)因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和形态、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康奈尔大学历史学教授高家龙(Sherman Cochran)著有《中国的大企业:1890—1930年中外卷烟工业的竞争》(Big Businese in China:Sino—Foreingn’s Rivalry in theCigarette Industry,1890—1930,哈佛大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等书,是美国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著名学者之一。近年来,他对外国广告在中国所起的某些影响产生了兴趣,陆续写了《外国对中国大众文化的渗透:1915年以前大规模广告的影响》(Foreign Penetrationinto Chinese Popular Cultnre:The Effects of Mass Advertsing before 1915)等四篇论文。在此基础上,他打算结合最近来华访问期间所收集的资料,用两年的时间写本专着,书名暂定为《中国城市中的大众文化:广告和商业对上海的渗透和外传,1850—1985年》(PopularCultare in Urban China:Advertising and Commercial Penetration in and from Shanghai,1850—1985)。本书将探讨有关中国大众文化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问题:(一)大众艺术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是怎样起作用的?(二)近代新闻工具对传统的大众文化起了什么影响?(三)  相似文献   

13.
宋代,政府为了控制商人的商业活动,增益财政收入,制定了一套颇为完备的税收制度。但对货币是否收税的问题,却无明言。有关史籍在记述此问题时,则是有无相杂,不甚明了,故需进一步探讨之。一、钱币纳税始末宋代的货币,可分为两大类,即硬币和纸币。硬币包括铜(铁)钱和银块;纸币有交子、钱引、会子诸种。据吴泳《鹤林集》卷十五“乾淳讲论会子五事”载淳熙二年(1175年)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卓炯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五年了,今天重读卓炯留给我们最后一本专著:《〈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仍深切地感到字里行间充溢着惊人胆识与深遂智慧的光辉。卓炯是我国商品经济理论的先驱者,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学派的创始者。早在六十年代,卓炯就开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述,先后发表数以百篇的论文,论证社会主义实行商品经济的必然性、规律性与优越性。八十年代初期他曾将商品经济观点较集中地整理成一本通俗性小册子:《政治经济学新探》。显然卓炯并不满足这一成果。从1982年开  相似文献   

15.
南宋末年李曾伯所撰《救蜀楮密奏》记载了宝祐二年(1254)四川钱引总量达到16亿贯、宋廷新发行银会2 800万贯导致的货币危机,提出了集中纸币发行权、以东南会子取代钱引、允许银会和东南会子跨区流通的救弊之策。其部分对策付诸实施后,川蜀地区行用了140多年的钱引为银会所取代。该文论及银会替代钱引的历史,反映了南宋末年纸币严重贬值、铁钱失去纸币准备金功能、纸币跨区流通趋势凸显等方面的情况,表明银两不仅取代铁钱成为川蜀新纸币——银会的价值基准,而且已成为钱引、银会、东南会子等纸币共同的价值标准,逐步成为多元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  相似文献   

16.
朱元璋(明太祖)在未即帝位之前,就在应天府铸造“大中通宝”钱;他即位后,立即铸造“洪武通宝”钱;同时在民间征收铜料供铸币之用,可见他对铸钱的重视。但是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纸币又通行已久,商贾习用,想完全废弃纸币,也势所不能,所以在洪武八年乃发行纸币“大明宝钞”,命天下与铜钱通行使用。与此同时,严禁民间以金银实物交易,违者以犯罪论处;官吏的禄米和卫所军士的月盐都发给宝钞。可见当时推行钱钞并行制的决心。22年之后,由于宝钞严重贬值,物价飞涨,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朝廷的对策不是控制纸币的发行数量,而是重申交易用金银之禁。舍本逐末,自难奏效。朱棣(明成祖)上台后,坚守祖宗章法,除了禁止以金银实物交易外,还采取了一些回笼纸币的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上看,商会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萌芽并演变成熟的.1601年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检查工商业问题的临时委员会第一次使用了这一名称;1599年成立并于1650年获得书面特许的法国马赛商会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商会.自此以后,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相继创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商会或工商会组织.而在中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商会在中国出现得较晚.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历程,即由自然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变.在这种转变中,与之相伴随的是经济组织和制度安排上的变迁和重组.商会--这种新型的市场组织形式就成为外来制度移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商会的产生、特征及历史作用展开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且唯一统一将纸币作为法定流通货币的朝代,是价值尺度从铜钱转为白银的转折点,并由此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货币体系。元代纸币的运行机制表明:其发行初期,由于银本位制度的作用而运行良好,币值稳定;中期后,迫于财政压力,政府不得不诉诸超发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本位制度名存实亡,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实证检验发现,多省起义产生的财政压力是纸币发行数量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赏赐对纸币超发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银本位执行力度的减弱,尤其是钞本由金银变为纸币后,财政压力促使货币超发的效应更为突出。因而,严格的银本位有利于维持纸币的发行和流通,但在军事活动造成的财政压力下,稳定的贵金属本位制度难以长期维系。元代纸币经历了从币值稳定到温和通胀,再到恶性通胀的阶段,这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9.
刘雨 《走向世界》2014,(51):98-99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一句话道出了钱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纸币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对于收藏者而言,除了具有经济功能外,纸币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贰贯"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贰贯"是十分罕见的元代纸钞珍品,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很多藏家的青睐。  相似文献   

20.
货物本位是中国近代货币理论史上的一股重要思潮。探讨这种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其理论得失,考察其客观社会效果,不仅有理论研究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中国近代货物本位思想的滥觞是孙中山的钱币革命论。1912年12月,孙中山发表《倡议钱币革命对抗沙俄侵略通电》,主张在中国实行纸币制度:“以国家法令所制定纸票为钱币,而悉贬金银为货物”。作为理论依据,他认为货币从实物形态发展到金银贵金属,进而再演变为纸币,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金银本身有价值,而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因此后者必须有被代表的货物,才能防止发行中的流弊。1919年,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