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1 毫秒
1.
文化是历史的财富,一个民族,越是经久不衰,其文化也就越凝重深厚。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化,博大精深,蔚为壮观。这是无数先人心智和精神的凝结,是我们承载下来接续下去的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呢?  相似文献   

2.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开辟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民族文化在“中国之治”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DS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民族文化为抓手,推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发展。以“五伦八德”为主线,坚持开展对戒毒人员的孝亲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个体辅导,有效地提高戒毒人员服管率。从融合手段、融合平台、融合模式等方面强化民族文化的规约功能,突破民族文化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应用的瓶颈,推动戒毒教育矫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和谐企业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晓天 《企业活力》2006,(11):22-23
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古崇尚“和谐”。孔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苟子认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以说,和的理念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今在我国像“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等“和谐”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国重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和文化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必然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蕴藏着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两大政治制度之一的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短短五年的时间,“韩剧”的“强大魅力”一袭中国大陆,使其顺利地实现了文化输出到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中国大陆,成为抢占我们大众眼球的一个“文化热点”。这股“韩流”就像热带旋风来势如此悄无声息,却又让人防不胜防:她口味如此迎合国人的胃口,却又让我们许多人欲罢不能。以至于“韩流所集结成的文化流”造成了对中国老百姓具有的“杀伤力”如此之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瞿舟 《秘书工作》2013,(9):59-59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郁月亮情结的民族。从嫦娥奔月到中秋佳节,“月亮”深深地烙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创造了数不清的月亮的意象,这里,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月亮”的美吧。玉魄:’月亮别称魄,其白如玉,故称玉魄。  相似文献   

7.
冲突与和谐     
发展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从石器文明到铁器文明,再到今天的“电子文明”,我们习惯上称之为“进步”,或是“发展”。这种进步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调和史。五千年或更长的人类文明时间,写尽了人与自然的斗争、征服、互相伤害、握手言和、无可奈何等等状态。那么,谁是今天的胜者?  相似文献   

8.
潘承烈 《公司》2001,(10):4-5
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谈到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特别提到:“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这 一论述的内涵是极为丰富而深 刻的。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 民族,诅先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 深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我们 若能真正深刻领会其思想和哲 理,结合当前的时代精神与现实 要求,融会贯通地去思考、领悟, 就有可能在一些困惑面前“豁然 开朗”,进入一个新的思想境 界。在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中, 这正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毛笔渊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墨、纸、砚构成“文房四宝”,是历史长河中闪光的一朵浪花,为书写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成为古今文人雅士、收藏家喜爱的文房清供,特别是驰名中外的湖笔、宣笔、江西文港笔、湘笔等,更令人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仍然闪耀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世之道,恰是众多传统文化瑰宝中最闪亮的一颗。  相似文献   

11.
曾庆学 《人力资源》2007,(2S):24-27
能推动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员工,我们要提上来,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的员工,我们要降下去;符合“企业人”标准的员工,我们要留下来,不符合“企业人”标准、影响企业文化的员工,我们要“请”出去。 尊敬的员工,你可以影响企业的短期生存,但你千万不要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你可以影响企业的阶段发展。但你绝对不能影响企业的文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华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它不但具有企业字号的一般性质.更是积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字号”是民族精神的物化,是民族历史的载体,具有很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九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l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是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迈向新时期的关键一年。我们财政系统商财部门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关键,为实现自治区“九五”时期“两个提高”的目标而扎扎实实地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被称为“中华生物谷”的云南高原上,我们看到,一个庞大的中医药王国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雄起!它以“健康人类”为宗旨,以五千年底蕴深厚的中医文化为依托,并以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姿态,借助高科技手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地谱写出了一曲中医药复兴的豪华乐章。当我们一次次走遍天下,在每一个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我们总能听到一个响亮的名字,它——就是“云南盘龙云海”!当我们走入这个药业王国,我们惊异了,支撑起这个药业王国的人,他名叫焦家良,竟然是一个年仅36岁的年轻人。是怎样的力量让他独上云端,眺望世界?是怎样的信念让他背负了一个古老民族与世界强强对话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15.
株洲乃神农故里,神农文化是株洲的文化之根。神农炎帝在历史的功绩主要在“耕”“食”二字,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可以把株洲的文化定位为“神农故里,耕食之源”,在株洲建设“耕食记神农耕食文化创意农园”可谓名至实归。  相似文献   

16.
篆刻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民族凝聚的奠基石。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如果断代,就等于一个民族失去了根基,那些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也将消失。目前职业高校因就业的要求,在对文化遗产的教育力量显得有些薄弱,导致学生对文化遗产学习和保护意识不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缺乏亲切感、认同感,人才的匮乏和智力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成为传统篆刻艺术的“瓶颈”。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这个文化遗产的传习地,让学生们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感受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仅靠保护、继承是不够的,还须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很难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假如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慢慢失去生命力,就很难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持续活力,提升传统文化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世代代延续。  相似文献   

17.
读书有道     
我们品茶时,常常会说到茶道。喜欢文化的人又总好品茶读书愉悦情怀。因而我觉得这虞书品茶中也是有“道”的,也就是“书道“吧。而且这“书道”还引人入胜,自然之间,就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流连忘返而“乐不思蜀”的境地了。  相似文献   

18.
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合"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和衷共济和多元统一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和合"思想。新时期,和谐的政党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2011年致读者     
《中国地产市场》2011,(1):95-95
上下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靠文字来记录传承。 人类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靠文化去发扬光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力量。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创作生产、传承弘扬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乃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三好读书郎     
《房地产导刊》2009,(9):103-103
导刊九月书香品读:九月的天空开始变得高远,穿过夏季的所有温度,蓝得澄澈起来。住宅的“颜面”、史诗里孕育的建筑原型,—例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学家对建筑之根的探索,“文化”极了,却又和当代的建筑、当下的社会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