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楠亭 《黑河学刊》2014,(2):117-118
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公平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公平问题尤其是区域不公平问题明显存在。因此,现以区域公平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招生录取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及成因,并试图为高校招生录取中区域公平的实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今年上海高考将实现重大突破,3所民办高校首次试行自主进行入学测试.自主确定入学标准和自主实施招生录取的自主招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近日表示.这一探索得益于教育部赋予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权力,上海将以公平.公正.规范.透明为宗旨.及时总结,形成经验.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公平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中,不公平问题尤其是区域不公平问题明显存在。因此,现以区域公平为切入点,探讨高校招生录取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及成因,并试图为高校招生录取中区域公平的实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日,"90后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降低60分录取,引发一片质疑声。破格录取对其他考生是否公平?高考分数还有作用吗?那些从地震废墟中解救出数名同学的高考生不谓不优秀,他们能被破格录取吗?自主招生录取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体制的诟病,还是权利的滥用?无数的问号拷问着我们现时的教育体制。到底是普世价值的公平原则重要,还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平等权利的破格重要?  相似文献   

5.
李娜 《新西部(上)》2010,(2):165-165,16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公平性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是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和收费制度,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6.
填报高考志愿哪种方式对考生有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海峰 《南方经济》2006,93(6):75-89
本文研究了高考招生制度的配置功能,对于其中的“高分低录”和考生录取不入学的现象提供了一个解释。本文从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方面刻画了高考招生博弈,比较了不同的志愿填报时间的效果。本文认为导致“高分低录”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高考统一录取机制使得志愿填报成了考生的一个显示偏好博弈。而这个博弈可能存在多重均衡或者没有纯策略均衡。因而,这些现象是和当前的机制俱生俱灭的。为了减少这些无效率,需要重新规划高考招生的工作流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各省地方高等院校高考录取改革工作中,"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是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可以理解为传统高考录取模式的重要补充。高等院校如何高效地应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已成为实现高考录取评价多元化以及综合化评价的重中之重。文章结合"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实施的重要性,探讨浙江省高等院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的创新之处,希望能够帮助浙江省乃至全国高等院校更好地应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8.
邹星辰 《魅力中国》2010,(29):181-181
本文所述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个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享受若干录取优惠政策(如降分录取、上重点线即录)。为了让那些有志于参加有关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有一个原则性的把握和方向性的参考,我们结合具体的试题,就几所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的数学试题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2012,(9):60-63
两会开幕前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布,提出了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案。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种种迹象是否意味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将加快?自主招生如何避免"暗箱操作"?会否造成新的不公平?未来自主招生会不会取代统一高考?近年来备受争议的高校自主招生,成为正在此间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涛声依旧”2002年3月召开的九届六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不少政协委员都对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地区差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于是,这个问题再一次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们都在想:2002年会重演历史吗?2002年7月24日,2002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纷纷出炉。现在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尽管对2001年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指责批评之声至今仍不绝于耳,可我们今年所听到的仍然是“涛声依旧”。在中国,高考是紧紧地揪着亿万人心的大事。但一讲到北京的学生三四百分上本科,上“清华”、“北大”,上海的四百多分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公平性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是改革现行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和收费制度,加强对教育腐败与教育特权的监督,深化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2.
李欣桐 《魅力中国》2014,(20):189-189
自主招生足叫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经过十年的发展。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其中,自主招生在城乡的显著差异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根据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声望是决定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声望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为教育因素,由于父母的教育水平差异导致的社会地位差异,影响了子女的教育机会获得。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的学生没有十分充足的教育资源。同时,农村家庭也较缺乏经济实力来支持子女的教育。从自主招生的选拔到考试。再到最终的结果,都体现了高校自主招生对城市生源的偏爱,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本篇论文即从自主招生的过程来研究城市公平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3.
4月1日和2日,为期两天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自主选拔录取面试落下帷幕,近2000名通过“海选”的上海市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争夺两校共600个录取名额。学校想招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学生感到题目不难;社会对自主招生的公正、公开、公平担忧;媒体用“争议中破冰”来形容这次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报道》2016,(4):11
山东省政府3月17日公布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山东将于2020年建立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招生录取机制。同日,海南省教育厅召开的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布会称,海南省自2017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将采取"3+3"模式,即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一轮高考改革制度下,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内容势必影响到中学的教学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与重庆现行的高考制度比较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新的高考制度让学生在考试科目上有了更多选择;一年多考,增加考试机会,把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高考录取将逐步过渡到不分批次。这些变化将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周雪连 《理论观察》2023,(2):140-144
2012年,教育部在高考招生中实施“专项计划”政策,随之,学界开始围绕该项政策展开了研究。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农村偏远地区学生大学升学率研究、教育公平实现路径研究、高考招生“专项计划”政策研究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多于实践追踪探索,正面研究多于负面研究,结果研究多于过程研究等趋势。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制度建设、理论研究及实践调研三个方面对高考招生“专项计划”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教委近日发布《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65%名额,分配到区、到校录取。这一举措直击社会痛点问题,对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及时降温去火。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中外大量研究无不表明,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垂直流动、避免上一代贫穷或弱势社会经济地位“遗传”到下一代的最有效工具。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促进、保障教育公平的实践中,理应具有无与伦比的体制优势。2020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8.
郝洪  李龙 《中国西部》2012,(18):98-99
大学越来越容易考,然而社会对高考的焦虑却日渐增多:当大学不再苛严地择“精华”而取,年轻的学子及家长们反而开始苛严地看待大学——值不值得读、机会是否公平、如何使录取制度更加公平?  相似文献   

19.
自主招生是高校适应自主办学和素质教育要求而实施的重要变革,受高校、政府、社会舆论推动。这项改革增强了招考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但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本文以一所院校为例,分析自主招生的教育公平成效,对自主招生入学学生的培养成果进行了对比,剖析了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 1.高考改革的新变化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在报考对象、考试模式、科目设置、试题内容、考试次数、考试招生与录取等方面都进行了多次较大的改革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