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2):270-273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相似文献   

2.
文章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宏观经济模型测算了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及GOP海洋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97—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时空特征,研究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2004年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增大趋势,2004—2011年呈减小趋势。Z值和M值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波动幅度均较大。贡献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各地区的空间差异明显,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匹配关系合理。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变动在较长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随着三次产业比例和份额的调整,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渐下降并让位于资本和技术进步,而由此引起的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之间的产业失衡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以东部11省、市为例,采用产业结构贡献度的统计方法,研究了1996—2007年东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认为东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对唐山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唐山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三大产业的增长,总生产总值不断增加,并提出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长三角地区目前是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产业结构的状况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借助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了解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该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城市化的影响,从而为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带动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也在高速增长,中国从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文参阅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工具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利用1978--2006年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出弹性最大,是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较大。就广东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2.
在厘清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作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主要从实证角度分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方面考察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同性影响,另一方面探讨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最后得出几点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i.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labor force,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a case study of India (1951–1960).
The change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s the sum of changes due to (1) inter-sectoral factors and (2) intra-sectoral factors. The need for this distinction is emphasized by the result obtained for India, that 85% of the changes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may be assigned to inter-sectoral factors, and only 15% to intra-sectoral factors. Since the inter-sectoral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labor force, our result points out a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which quite often is overlooked in studies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support several cross-section results of Professor Kuznets. In particular some of these are: (a) inter-sectoral inequality in the economic structure widened with economic growth, (b) the inequality i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India widened, (c) the level of inequality in India is higher than in any of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经验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波动平稳化趋势有着显著的熨平效应,并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这种熨平作用亦趋明显。TGARCH模型的深入分析发现三大产业对我国经济波动幅度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第一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几乎没有影响;第二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存在杠杆效应,而这种杠杆效应主要是由重工业带来的;但第三产业波动对经济总量波动存在明显的熨平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及除五大类之外的其他服务业对经济波动的熨平效应最为显著,而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因其自身的波动较大,对经济总量波动的熨平效应较小。本文结论的政策性启示是,为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化增长势头,必须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熊彼特创新思想,借鉴Aghion创新模型分析方法,揭示创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运用中国1998—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3SLS法和联立方程模型对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创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中介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是存在的;(2)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创新的影响强度较大,东部地区所处的创新阶段更加领先,进一步突破前沿技术,容易遭遇瓶颈;(3)理论和实证的政策性意义在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突出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产业内部技术创新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6.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替主导;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较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强,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偏离-份额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深入研究了1996—2010年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其所属八地市的三次产业对沈阳经济区GDP的贡献。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沈阳和鞍山的经济增长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差异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最后,针对弱化全区产业集聚程度、促进全区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are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vision capabi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re two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former on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ter ones'.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important bas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and also the important ways of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intensive growth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has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explains the theor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s the calculation model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oeffici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Fujian, and puts forward ways and policies of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both among industries and inside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向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阎小培  黄谦 《经济地理》1998,18(3):45-50
本文通过对90年代广东产业结构变动的时空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广东产业结构变动趋向的时空差异,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对广东今后产业结构走向及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