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基于当前社会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下,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内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尚存在政治态度冷漠、网络行为娱乐化、网络政治参与层次浅、参与非理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元治理的视角分析和提出了大学生有效网络政治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周玉琴 《黑河学刊》2012,(7):118-119
网络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政治生活的范式和政治参与方式。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等方面,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郑州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参与积极性高、借助媒介多样、谈论议题广泛、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显现等特点.这种新兴的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并形成了对公共权力的网络监督,但也可能引发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非法聚集、冲击政治稳定局面.为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规范教育,引导理性参与;创造政治实践机会,畅通体制内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4.
权静 《新西部(上)》2013,(11):136+132
由于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生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政治冷漠化现象。引导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的对策一是政府应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二是重视对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其关心社会、有序参与政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推进,更多的公民要求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大学生是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比较活跃的公民主体,他们的政治关切与政治参与对于国家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本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为例,通过抽样调查,考察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并提出通过推进政治生活日常化,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教育,健全政治参与制度,疏通参与渠道的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和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和政治参与四个维度剖析了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心态现状,提出科学引导建议: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搭建多元参与平台,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观点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政治格局,而其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新兴的参与手段势必引导未来政治参与的潮流。通过对河南省6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走访,发现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政治热情高,二是信息可靠度低,三是参与渠道不够通畅。因此,建议从政府改进作风、高校加强疏导、个人提高修养、加强网络管理四个方面提高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8.
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影响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对武汉三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近4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的开放性、多样性、平等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拓展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和内容,加快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使大学政治参与趋于理性。但同时其多元性,无边界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低,政治行为不成熟,政治实践不充足,政治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网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网络监管难度大等是造成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要利用网络优势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赋予大学生话语权,同时还要加强网络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由此来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9.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是高校大学生政治权利在政治关系中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大学生作为边缘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从概念、特点、参与类型和方式等方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进行综述,理性地分析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袁小松 《黑河学刊》2011,(4):50+56-50,56
加强高校党建与发展大学生政治参与在着力点上具有契合性。高校应该在创新党的理论建设、强化党的组织建设、丰富党建工作的文化蕴涵等方面切实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陈娜 《理论观察》2006,(4):146-147
青年学生作为青年中最富有政治热情的社会群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政治角色,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日趋成熟,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理性等特点,但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参与不积极的问题,因而加强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培养其政治参与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是新媒体时代的新生事物,也是大学生政治诉求的新型渠道.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识能够支配和引导其政治参与行为,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鉴于大学生在未来中国政治走向中的特殊地位和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研究和剖析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与大学生日常网络使用习惯的相关性,从而最大化地探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提升路径,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以黑龙江大学为例,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从态度、 动机、 效价、 效能等多维度综合分析,在网络使用习惯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提升路径是:改变网络政治参与使其更向社会基层开放;打造和培育主流网站优势政治论坛;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政治文化氛围;完善网络监督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陈耀辉  胡澜 《改革与开放》2013,(12):149-150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方法及结构等的总称,它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大学生)和主体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培养一支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需要加强培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领袖(评论员、引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低到高可分为四个层次。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可针对其层次性逐步递进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从提高辅导员素质、加强“两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依托学生社团和党团组织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发挥学生干部的示范作用五个方面着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姜华 《理论观察》2014,(12):131-13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必然结果。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政治能力发展,但亦可能滋生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范,阻碍大学生的良好政治人格形成。引导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和理性网络政治参与,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富基 《魅力中国》2011,(14):69-69,9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广大青年大学生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开始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面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应到青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刘咏宝 《理论观察》2013,(8):152-153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增强其政治参与意识,强化其参与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政治文明的前提条件。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的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赋权改变了社会权力在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布,使政治评论和政治参与权力在社会各阶层之间迅速扩散,对现实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的匿名性、便捷性,使少数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演变成政治暴力、泛政治化或政治娱乐化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集体行为和集群现象,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以和谐的理念从思路、机制、载体、方法、队伍等方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现状以及对策等方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给将来大学生参政的合法性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