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1年面板数据,使用新近的基于误差修正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同时对两者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而且从长期来看,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本文还将中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地带,验证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着电力消费→GDP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从短期来看,只有西部地区存在着GDP→电力消费单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异质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中国30个省市区1986—2006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结论表明:(1)从长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和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2)从短期来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存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中部地区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东北地区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该结论为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长期战略与短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长期内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互为因果关系,而短期内这种关系不明显;长期内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原因,短期内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而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长期与短期两个方面,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长期内,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依赖性;在短期内,东、中、西三大区域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均未呈现出短期的单向拉动效应.而对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方面,却只有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存在着短期的拉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FMOLS估计法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财政分权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期内,财政分权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短期内,在全国和东部,两者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中部和西部,两者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5—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出、银行信贷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加入了财政支出与银行信贷的交叉项,以考察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财政支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且东部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出却抑制了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政府主导的外生金融体系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在中、西部地区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教育确实对西部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经济增长对各类教育指标也有显著影响。从短期来看,只有政府教育支出对总产出有显著影响,不过该影响为负,即政府教育支出增加1%会使得总产出减少0.13%。此外,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短期内对总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99-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投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只在东部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原因;在长期内,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都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在东部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在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9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支出比例,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开拓多元化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协整理论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贵州省195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因果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教育确实对西部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经济增长对各类教育指标也有显著影响。从短期来看,只有政府教育支出对总产出有显著影响,不过该影响为负,即政府教育支出增加1%会使得总产出减少0.13%。此外,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短期内对总产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5-2007年中国内地东、中、西部地区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组成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异质协整和因果检验等方法,重新检验了入境旅游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与GDP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各截面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都有正方向的作用。就整体效果而言,西部的弹性系数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三大地区入境旅游发展的Granger原因,且具有强因果关系;就短期而言,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形成了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1995-2007年的28个省际面板数据,对GDP、能源消费品种、资本、劳动力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并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能源消费品种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从区域角度来看,东、西部地区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而中部地区电力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人力资本外部性理论,教育投入也会产生外部性。我们运用经过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卢卡斯模型,对1996-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教育经费、GDP、人力资本存量、固定资本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正外部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有显著作用,且西部〉东部〉中部;东部人力资本对东、中、西三部的经济增长都有显著作用。但中西部人力资本对各自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显然,地方教育投入(主要是基础教育投入)存在着正外部性,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不同区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分担比例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我国年度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ECM等方法分析后发现,长期内,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任何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经济增长不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4.
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分别对上海市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与动态以及定量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上海市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从R&D投入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R&D曼入的波动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的影响,经济增长对R&D投入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85~2010年的经济数据,利用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和 Granger 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作用;短期内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经历了先阻碍后促进的过程,而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虽不断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促进的作用逐渐下降.因此,在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也要兼顾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运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以三峡库区典型地区重庆市万州区为例,基于万州区1999~2014年度相关数据,对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阶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万州区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和长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中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能够相互促进,中长期只存在货运量对物流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物流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对物流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基于全国30个省份2000年~ 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5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测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实证研究资源禀赋和制度质量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明显,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的格局;资源禀赋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双刃剑”效用,且制度质量是影响其双面效用的关键因素.即当制度“高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提高;当制度“低效”时,资源禀赋的投入则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  相似文献   

18.
文章构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检验1996—2009年两者的相互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就全面层面数据而言,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两者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虽然,不同地区间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但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交互项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对环境规制产生显著性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对甘肃省过去25年的农村经济增长、农村金融规模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农村金融规模扩张与农村经济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农村金融规模扩张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存在着单向的动态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华东地区经济增长与电力能源消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面板数据协整理论着重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经济增长与区域电力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对各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一是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二是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是单向因果关系;三是从地区对比来看,经济增长与地区能源消费具有一致性。最后,针对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