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如何打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困扰着国人的假冒伪劣产品,也曾一度困扰着美国人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出现伪劣产品在所难免。但这种现象决不能维持过久。否则。将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危害,为此,美国打假曾使出过不少绝招。积极立法  严惩不贷── 美国法律多如牛毛,当然也包括形形色色的打假法律,如《消费品安全法》、《商标法》、《防伪法》、《知识产权法》等等,尤其是1984年制定的《美国假冒商标法案》和1994年通过的《对违法罪犯的制裁和执行法律法案》加大了执法的力度。法律规定生产、批发、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均属有罪,对生产者、经…  相似文献   

2.
胡俊超 《当代经济》2009,(19):81-83
假冒伪劣商品以假冒非劣质商品、劣质非假冒商品、假冒且劣质商品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假冒伪劣商品的产生与制度缺失密切相关,建立和完善信息批露制度、消费者维权制度、法律制度、政府监管制度、征信制度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审计监督的法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红 《经济师》2006,(1):240-241
随着《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从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依法原则、法律运用等方面阐述了在我国法律基本健全和法律体系基本完备的情况下,审计监督如何正确运用法律,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  相似文献   

4.
赵哲锋  张运鸿 《经济论坛》2005,(14):122-122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它毕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商务活动,具有不同于传统商务活动的特殊性,其与传统的法律制度,社会规则之间必然发生冲突。总体看,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以致现实中法制不够健全,假冒伪劣商品时常干扰市场秩序,服务水平较为低下。消费者权益往往得不到充分保护。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在网络广告、即时交易过程、网络隐私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最为严重。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使消费者望“网”止步,从而阻碍电子商务发展。  相似文献   

5.
假冒伪劣商品探源与对策白秀文,候增军近几年,假冒伪劣商品连打不断,少数地方有蔓延。小如烟酒、药品、饮料、服装、食品、调味品,大至汽车、自行车、农药、化肥等都有假冒伪劣。假冒伪劣商品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生活不便、精神烦恼和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正常...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消费者保护立法体系是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法律。法律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是判别法律性质的基本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经济法不可替代的功能,即实现抽象正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因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质量差而权益受到损害是生活中经常的事。随着消费者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懂得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究竟哪几部法律法规最贴近我们的日常消费生活呢?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息公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远不能扫除原来的所有障碍,需要制定、完善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来保证。系统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状态与过程辩证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运用此方法,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构建的可行性,阐述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卢淑珍  刘秀梅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146-147,16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也愈演愈烈。从两大乳业集团的"诬陷门"事件,到最近的互联网行业的3Q事件,无疑说明了这一问题。不正当竞争不仅仅损害经营者自身的利益,更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针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保护,因此,研究不正当竞争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引入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象的成因,进行了消费者与生产厂商行为策略的二维四象限分析及生产厂商与政府的非合作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涉外合同中,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这已经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立法所肯定.而在涉外消费者合同中,国家往往基于保护弱者利益的需要,对合同当事人的法律选择权做出限制.我国2010年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称《法律适用法》)第42条首次对消费者合同的法律适用做出规定,该条将消费者合同与一般民事合同作出区分,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以此代替"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同时在一定条件下赋予消费者选择商品或服务提供地法律的权利.此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选择方法,其适当性如何,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杜宏 《经济论坛》2008,(9):136-138
一、我国居民个人信用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个人信用评价缺少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基础。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涉及个人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没有一部专门法律、法规来调整个人信用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已制定有关信用的法律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但这几部法律与个人信用衔接不够,针对性不强。进行个人信用评价涉及到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公开这一矛盾问题,个人信息怎样公开,居民个人的哪些隐私需要保护,  相似文献   

13.
赵倩 《经济视角》2010,(9):76-78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加,法院在支持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也态度坚定,但经营者高于法定赔偿的承诺是否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仍然存疑。笔者认为,应基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建立良好的市场制度的角度,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还敢承诺假一赔十的经营者不应手软,法院对其重罚才可能产生威慑和惩罚作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上议事日程的前提下,不妨借鉴《食品安全法》的修订,适当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赔偿倍数,使其符合现今市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本竞争模型完全信息的假设与现实相悖:由于信息的真伪难辨;信息收集需要成本;消费者能够记忆并回想的信息有限;消费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有限以及信息市场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信息有限的结果是市场稀薄和假冒伪劣商品盛行.消费者可以借助担保、信誉、专家、标准以及价格制度等方法去识别假冒伪劣商品.  相似文献   

15.
李汀 《当代经济科学》2012,(1):120-123,128
电话营销源于美国,它在我国刚起步,是一个新兴产业。在营销学上电话营销被归类为直效营销的一种营销方式。在法学领域可理解为商业活动者以电话为主要媒介,从事商业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的推销行为。以最具代表性的保险电话营销为例,电话营销的法律风险包括:举证风险、说明义务风险、自动续保风险、扣取保费风险。同时,电话营销的不规范导致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层出不穷,这些非法行为急需法律的规制,而最为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及其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颁布。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发展研究》2016,(8):85-88
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四个层面梳理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规范性文件与上位法规定的制度内容不一致;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之间缺乏衔接性.文章提出了完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议,包括:加快修改《矿产资源法》,为储量管理法律体系奠定法律基础;出台《矿产资源储量管理条例》,增加储量管理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完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相关文件的衔接性.  相似文献   

17.
张军 《经济师》2007,(6):92-93
我国《广告法》对比较广告缺乏明确全面的法律规制,这使得比较广告的运用十分混乱。在各国纷纷放松对比较广告的法律规制和我国加入WTO企业面对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应借鉴各国立法和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修改和完善我国《广告法》,对比较广告的定义、适用范围、适用原则以及适用方式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市场愈见火爆,囿于相关制度规范和市场自身约束条件的缺失,汽车加价销售这种中国汽车销售市场特有的销售"潜规则"应运而生。汽车加价销售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流失。对此,应区分不同的加价销售方式,综合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价格法》等多部门法律进行多维度的规制。  相似文献   

19.
关于"假冒伪劣"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假冒伪劣行为的规制,最初是以民法手段要求侵害人承担民事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假冒伪劣不仅损害经营者、消费者个体的权益,也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传统的民事法律责任已不足以有效制止假冒伪劣行为的发生,实践需要综合民事、行政和刑事的法律责任制度。我国目前现行打击假冒伪劣的法律主要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0.
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假冒伪劣现象出现的一般成因 “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度”。在交换中,消费者持货币购买商品,因而作为货币表现形式的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识别商品的一种媒介,消费者经常以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一件商品好坏、真伪的标准。但价格又包含许多虚假因素,经常被人为地故意抬高以隐瞒商品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