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经济模式转换阶段,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由直接控制(调节)为主转向间接控制(调节)为主,银行信贷经济杠杆在国民经济机制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它和价格、税收、利率一起,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构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调节体系。本文根据对我县乡镇企业情况的调查,对金  相似文献   

2.
财政和银行是筹集和分配社会资金的两条主要渠道,是国民经济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控制的两把制动闸。如何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特点的财政——银行体制,确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相适应的财政银行分工协作关系,是新经济条件下完善国民经济调整体系、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均衡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财政银行旧体制的分析,从我国经济的现实特点和长期发展着眼,提出建立以借贷为主的"财政——银行"新体制的设想,并据此导出财政——银行体制新旧转换时期的过渡模式。  相似文献   

3.
国家宏观调控就是具有经济管理职能的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加以调节,使之能够经常趋于和基本保持在供求均衡的状态。我国将计划、金融和财政三者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并明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我国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条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  相似文献   

4.
一、财政职能转换是经济模式转换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经济模式的转换,要求做为政府联接各经济组织的财政,在经济模式转换的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职能进一步转换的问题。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带有浓厚的产品经济色彩:由于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和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以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经济杠杆是社会主义国家依据宏观经济规律,特别是价值规律的要求,调节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经济利益关系,为有计划的组织国民经济运行,使国民经济得以协调发  相似文献   

6.
经济杠杆是国家利用价值形式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手段。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实行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础,还存在商品生产,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计划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自觉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利用价值形式,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全面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建设事业,统筹分配劳动  相似文献   

7.
新财税体制下如何加强国库建设吴景杰,李凤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国库...  相似文献   

8.
如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调节自如的经济调节体系,运用经济杠杆有效地管理国民经济?对此问题理论界著述颇多。“杠杆”本是个力学概念,笔者拟从“经济力学”的角度谈点看法。一、恰当的“支点”社会主义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主体是企业。若要使经济杠杆有效地发挥作用,就要使经营主体——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这就是经济杠杆的“支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建国以来,有的时期很重视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经济杠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有的时期则不重视甚至排斥运用经济杠杆,为此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经济杠杆的运用,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许多有待探讨解决的问题。下面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理论认识问题:一、关于经济杠杆的形式断言经济杠杆的运用决定于产品价值形  相似文献   

10.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亦是各国政府贯彻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重要经济杠杆。因此,有关税收方面的工作在各国都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税收监督管理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民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监督不仅是保障税收征收工作准确、廉洁、高效运行和防止国家税收收入流失的有效手段,而且对加强宏微观经济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施符合国情且科学有效的税收监督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国外许多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适应本国国情的税收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1.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和客观管理部门,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应当围绕支农资金的筹集、投入和管理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贷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政府运用金融手段为主、财政手段为辅,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和资助高校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3.
财政是社会再生产中社会产品分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下,财政在社会产品主要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使国家财政分配成为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有计划地组织、调节和控制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过去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椎动经济运行,而长期忽视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学会掌握经济杠杆,并且把领导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这一方面来,应该成为各级经济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的重要任务。”利率,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利率作为杠杆调节经济的作用更为重要,改革现行利率制度,已经成为搞活金融,加快银行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拟就建立农村信贷梯形利率体系问题谈些粗浅之见,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健全财政职能 强化财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财政职能与作用的研究是财政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新形势,深化对财政职能的认识,强化财政税收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强化财政作用的背景条件一般地说,财政是各级政府的分配行为,而税收是各级政府运作的经济基础。从政府调控经济的角度,政府拥有两大经济手段:一是以调节经济总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手段;二是以调节经济结构为主的财政、税收手段。因为货币政策的运用要求市场经济发达程度、运作质量较高,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太发达,市场运行机制不太健全,政府则更多地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财政税收成为政府手中最有力、最得力的调节工具。  相似文献   

16.
应确立财政信用在财政调控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对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一、现行财政信用的实践导致了理论上的极大误解财政信用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信用原则,进行财政借贷活动,以加强财政自身调节平衡机能。这一平衡机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收支的自求平衡。即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年度预算,但“入”的质量要高,主要是运用财政信用手段,供应财政资金以扶持“入”前的生产发展,如发放财政性贷款,并在资金投向上力求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合理化,取得中长期经济效益,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以制约消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工资,是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取得劳动报酬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杠杆。充分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对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工资的经济杠杆作用?在分配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把职工工资和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是工资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本文仅就工资和经济效益联系的理论和具体挂钩的指标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正确认识国家财政职能的两个前提(一)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关系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职能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以国家职能为转移。财政是从财力分配的角度来实现国家职能。具体地说。财政既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又是实现国家计划和政策目标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手段和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19.
财政、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中的两大支柱,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主要从实证角度,以我国为背景,从五个方面探讨二者的差异。一、财政、货币政策调节范围的差异财政、货币政策调节范隔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财政政策的调节范围不仅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社会领域。货币政策只涉及经济领域。2、调节的出发点不同,财政政策主要从分配领域进行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进行改革,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管理为主。以经济手段管理必须利用各种经济杠杆。税收、价格、信贷、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怎样有效地发挥这些杠杆在管理经济中的作用,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人们对税收、价格这两个杠杆的作用议论得多,对利息这个杠杆的作用讲得少,下面仅就如何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