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丹 《中国经贸》2013,(24):27-2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大幅度提升,新一轮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备受人民与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海外各种优势因素的积极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以服装、纺织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基本成熟。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民工荒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巨大挑战,产业结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型奠定基础,从而更好的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民理性扩张论"从农民的主体性视角出发,微观阐释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原因,认为农民理性扩张与现代工商业结合形成的"叠加优势"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中国奇迹"的创造来自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非一种路径可以涵盖。制度变革催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民理性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环境和产业空间。  相似文献   

3.
胡春林 《特区经济》2011,(11):25-27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禀赋结构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但劳动要素的层次不高,人力资本具一定配置优势但外源性特征明显,交易效率具有市场化优势但正逐渐缩小。珠三角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一要加快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偕同低端劳动力的双转移;二要充分利用资本积累优势,大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三要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改变外源性人力资本发展模式;四要大力推进服务业国际化,以分工深化助推服务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定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优先次序,在中国产业界、学术界一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相对匮乏,因此,中国应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依靠比较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获取最大利润,从而积累资金,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而另一种观点则从动态比较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的角度入手,主张将产业政策的重点定位于扶植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此提升产业结构,培养产业竞争力。两种观点都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笔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台湾产业转型对昆山产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被誉为奇迹,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不过,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岛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经过30多年发展已奠定坚实基础的产业结构,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台湾发展的竞争优势逐渐丧失,或被迫移往海外寻求较低成本  相似文献   

6.
彭金娥 《广西经济》2005,(10):30-31
在工业化过程中,广西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替代选择等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广西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广西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要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广西较长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如果人为超越这一阶段,片面和过分追求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就可能出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欲速则不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广西立足地区优势寻求发展的一项战略决策,通过改造和优化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素质,为促进广西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的要素禀赋相似,但经济发展模式却截然不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通过保护产权来激励投资,它也可以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性来改变要素配置,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体而言,中国的劳动和土地制度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性。高流动性加强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创造了"世界工厂"。相比之下,印度的劳动和土地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正式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流动。割裂的就业市场因此削弱了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规模优势,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反而引导资本投入到相对高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形成了"全球办公室"。理解国内制度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对国家治理有很大的启示。尽管劳动力的高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但通过限制个人权利而使劳动力流动性被动提高却可能伤害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雷静 《港口经济》2008,(10):51-53
目前,天津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产业结构变迁启动和支撑总量扩张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天津未来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天津经济经过多年持续的高速发展,技术和资本要素的积累改变了原有资源禀赋结构,各种要素成本和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也发生了多层次的变化,产业结构随之进行调整是天津内部资源条件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天津港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现天津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首先就是要发挥其港口的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9.
魏宏  董雅丽 《发展》2002,(4):64-64
长期以来,由于资源优势被认为是甘肃的重要比较优势,并由此形成了资源导向型的甘肃产业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在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环境及扭曲的价格政策的影响,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正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那么,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是否还能继续成为甘肃产业结构的基本模式,资源导向型的产业结构究竟存在哪些局限性,我们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资源导向型产业结构的产生有其特定历史条件,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就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资源导向型…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利益理论曾在国际经济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发展其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据此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按照此种理论 ,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要素丰裕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稀缺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 ,遭到了里昂惕夫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在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而产业结构升级却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和效益,并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刘克逸(2001)认为,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还是产业政策实施良好的中介,并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因此。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军、王忠(2002)等分析了资本市场各项功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并考察了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蔚鹏(2005)认为在资本市场环境中,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资本市场能够调节资本的产业投向、促进要素投入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2.
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瑜 《北方经济》2011,(18):76-77
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禀赋的结构决定了区域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新疆丰裕的自然资源使其具有发展优势,然而,过度依赖资源而不重视培养产业竞争优势、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使新疆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针对目前新疆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通过分析新疆资源禀赋优势以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提出了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贵州省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进行分析。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口结构较优但高精尖技术型人才不足,工业产值相对发达省份比例偏低,具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充满了发展的紧迫性。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贵州省消费和出口,提升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14.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就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为我国是一个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劳动力的价格有所提高,仍慢于同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中国有效劳动力供应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甚至快于经济增长,因此我国仍能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下黑龙江省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很多新的约束和挑战。经济增长除了取决于要素投入以外,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合理与否的主要因素。从需求萎缩的产业向需求扩张较快的产业流动,发挥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既有利于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体系,才能实现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先发展地区的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为例,论述了拥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禀赋结构优势,市场化发展带来的交易效率优势,以及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领先优势,是先发展地区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转型的客观基础。应强化知识性要素的比较优势,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低端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江产业带理论溯源与构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对华投资热潮的兴起,中国国内几大主要产业带之间的区域竞争和合作浪潮不断涌现,曾经独领风骚的珠江三角洲再一次面临新的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广阔经济腹地.西江产业带则担负起珠三角产业西扩的重任。西江产业带如何利用自身要素禀赋优势.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买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区域发展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出发,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已经开始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应该进一步开发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并积极扩大规模报酬产业和产业内贸易,支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战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与问题,依据其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实施武汉中心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省会城市次增长极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调整战略;实施主导产业选择发展的调整战略。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与中小企业作用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涛 《山东经济》2004,20(1):80-82
根据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学说,结合现代经济的特点,我国现阶段的比较优势应是符合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已经初步形成的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使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以缓解中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