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也将是今后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中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并分成两个子样本,对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就越强。  相似文献   

2.
3.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4.
徐林 《湖北经济管理》2008,(23):104-105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禾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曹守江 《发展》2010,(3):55-56
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其改革与发展进程如何,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在理论上正确确立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各地农村普遍研讨的大课题。现围绕这一课题,就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温锐与游海华先生所著《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是一本研究赣闽粤交界地区(约20余县)从清代到20世纪末社会经济发展演变的实证性著作。该书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大,说是20世纪,实际上溯到明清时期;二是史料详实,作者除了查阅引用了大量当地史志文献外,还亲自到该地区进行了数次调查,采集了一批调查材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博弈论框架内讨论了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认为,政府公共投资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博弈过程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博弈均衡水平和稳定性状受环境参数影响较大,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推动作用并非是无条件的,只有那些经济系统处于发散的农村地区,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推动作用才会显现.此外,本文还得出了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化公共投资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结论,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理论是早期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不仅可以解决很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增加这部分劳动力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现代工业部门的产出和积累。反过来,现代工业部门的不断增长使之能吸收更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然而,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却没有按照刘易斯过程一帆风顺的发展,而是表现了转移的艰难,目前我国还存在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我国工业化进程角度探索了它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认为目前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十分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是表现了资本排斥劳动的趋势。因此,本文认为在短期内用“两条腿走路”仍是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涛  宋德勇 《南方经济》2006,94(8):77-84
通过引入城乡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结构,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本文提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中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但结构失衡依然很严重,主要表现在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本文就劳动力转移对新疆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了测算,实证分析表明,劳动力从低效率部门转移到高效率部门的再配置对总量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都有较显著的作用,并显示出与全国不同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这种效应的阶段性变化、产业差异及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内生技术进步,从长期看,政府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转型时期,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从罗默“知识驱动”模型出发,分析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为我国经济增长途径找到制度应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的原因和性质——基于分工和报酬递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进步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大范围的技术进步难以依靠由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集中攻关的“举国体制”来实现。技术进步源于劳动分工,分工具有自发演进的正反馈机制,其中交易效率决定分工演进的速度。技术进步能够导致报酬递增的结果,所以分工的演进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与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泽 《南方经济》2007,(11):37-52
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平衡和路径依赖特征是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技术外部性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这篇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上分析了技术外部性、工业集聚和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逐渐成长起来的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些因素动态相互作用产生的规模报酬递增延续和放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过程,从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空间上的不平衡和地区收入差距时间上的持久性和自我增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出现了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即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部门转移的现象。新疆劳动力三次产业间转移呈现出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关于劳动力三次产业间转移完全不同的特点。本文认为,这是由于新疆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的技术、知识含量低,农村人口缺少专业技术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在二元经济理论的框架下,本文对我国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及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作用进行了论述。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变革 产业导向模式,在成功将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口红利的同时,其本身固有的局限也逐渐成为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障碍。因此,以人力资本提高为核心的劳动力资源二次开发,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Many recent economic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pplies to nontraditional settings such a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contrasts two labor markets for clergy that result from different denominational politie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structure on clergy compensation in Protestant denominations. Many Protestant churches operate autonomously and clergy and congregations negotiate contracts in a free market. However, in a distinct sub-group of Protestant denominations there is involvement by denominational hierarchy in order to raise the level of clergy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gression analysis using a unique, random sample of US clergy suggests that different labor market structures result i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s of clergy salaries and benefits.
Becky Roselius Haney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