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深化和延续。滨水区的开发,不仅是“空间问题”,更是“公共问题”,滨水空间公共价值在于必须满足公众物质和精神需求。长期以来,齐齐哈尔市沿江地带的景观效能并没有被充分发掘和释放,沿江地段景观格局破碎化现象严重,自然生态景观要素缺失。由于城市的发展,原有的滨水地区相对于城市的区位,其形态、职能等均发生了变化,滨水地区在城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开发等,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沿江地段景观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提出有机生长的水城一体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杭州城市扩展空间形态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宁  王建弟 《浙江经济》2005,(16):59-59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是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城市形态计量与城市发展过程相互关系的探讨,为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正处在演变和重构之中,各城市的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不尽相同。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演化的共性和个性,而且有助于发现城市空间演化的规律。天津和北京同处中国北方,而且十分邻近,城市性质和发展过程却不同,对二者的社会空间演化进行比较研究有基础也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10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检验法和功效系数法,以房价收入比与租售比为指标,测算了2010~2016年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的演变,并借助ARCGIS对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我国城市房地产泡沫程度逐年加重;在空间格局上,房地产泡沫程度呈东、中、西阶梯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的历史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速度问题 ,其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是建立完善、合理的城市体系 ,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确立合理的空间依托。本文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三个基本结构形态 ,剖析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新型城市空间形态与组织形式出现,传统城市空间研究范式面临转型。基于人本主义理念,从智慧空间的演化动力、社会形态、组织特征、规划管治四个方面研究智慧城市的空间组织。从智慧产业空间、智慧社交空间、个体行为空间、居民社区空间、人的意象空间五方面探讨智慧城市新的空间形态,以及集聚与扩散、创新与弹性、实体与虚拟的空间组织特征。研究认为,信息时代城市空间内涵和外延都已发生变化,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智慧城市空间规划重点,在于依托信息技术推进空间形态优化和空间组织效率的提升,并高度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公园在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景观塑造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对佳木斯沿江公园的研究,发掘其特色空间。文章针对不足,从生态化、人性化、多样化、资源再利用等方面对滨水空间提出改进措施,使其成为具有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有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8.
长江上中游产业带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董锁成,孙尚志,黄静长江上中旅游产业带系指东到九江、西到攀枝花的长江沿江地区诸产业部门与其地域空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形成的产业、城市密集地带。包括赣、鄂、湘、川四省的24个沿江地市。总土地面积27.1万平方公里,199...  相似文献   

9.
解析唐山城市产业经济与区域空间战略架构的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学术理论界、院校及党政有关部门都在注重城市产业经济的研究,最近又把新的视角转向区域空间发展战略。依笔者看来,城市产业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空间战略这两个概念是一个物质的两个层面,且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的关系,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空间战略的谋划;空间战略的实施,依赖于产业经济架构的集结。这里试用唐山城市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解析。一、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在研究城市空间拓展历史的基础上解析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演变动力机制,揭示不同动力因素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唐山市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我国中部沿海地…  相似文献   

10.
总部经济是国际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这种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一种主要经济形态,也是我国很多城市转型发展的一种具有方向性的新趋势。总部经济通过企业总部和生产制造环节的空间分离,优化了城市资源的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效能,产生出新的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我国目前已形成了27个都市圈,空间格局呈现东南密、西北疏、沿海和沿江分布的特点,发展阶段由东向西逐步递减,与我国重大战略存在空间一致性.新时期,要以都市圈为支撑构建现代区域发展体系,着重在重大国家战略外培育一批都市圈,提升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促进成熟期都市圈向城市群转变,加快都市圈融入新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两横三纵"的都市圈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空间演变的普遍经验。本文通过对上海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发现:上海城镇体系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城镇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历程。今天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布局,实际上是不同历史阶段在诸多现实矛盾与问题下推进的城镇体系建设,沿着从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推进途径,上海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四级城镇体系。可以说,以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带动的上海城镇体系演变,实际上是"中心城区极化发展引领的多中心化空间进程"。在这个"多中心化"的过程中,上海的空间演变还表现出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突出特点:城镇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互动,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进程对上海今天城镇体系的影响和作用,这种通过区域发展来推进和优化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也许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的空间演变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地城市化”须迈三道“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的特定角度看待,城市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有两种,一种是大片耕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另一种是原有的城市土地利用趋于集约化。在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城市化更多地呈现出前一种的空间特征,浙江也不例外。具体表现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时空格局演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面,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直接的辅助作用。文章以南京市三大主要城区(主城区、高淳区、溧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长时序夜间灯光影像提取城区范围,综合城市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转移模型和扇形分析法等指标方法研究南京市城区时空演变过程以及城区扩张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夜间灯光能够较好地表征城区空间演变趋势;主城区扩张主要方向为南部、东偏北、北部,溧水区为北部、北偏东,高淳区为东偏北。  相似文献   

15.
上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是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从1993年就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城市向东向南、沿江跨江的基本发展方向。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城市空间资源狭小这一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规划修编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1996年和2001年的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从430平方千米扩大到683平方千米,又扩大到3068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空间演变的普遍经验.本文通过对上海城镇体系发展演变的回顾与总结研究,发现:上海城镇体系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城镇体系结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历程.今天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多中心"城镇体系布局,实际上是不同历史阶段在诸多现实矛盾与问题下推进的城镇体系建设,沿着从中心城区到郊区的推进途径,上海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四级城镇体系.可以说,以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带动的上海城镇体系演变.实际上是"中心城区极化发展引领的多中心化空间进程".在这个"多中心化"的过程中,上海的空间演变还表现出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突出特点:城镇体系建设与区域发展的互动,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进程对上海今天城镇体系的影响和作用,这种通过区域发展来推进和优化城镇体系的发展模式也许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的空间演变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地下城市空间是由平面与竖向三维构筑的,是一种连续的人工空间结构。地下城市空间布局的核心是城市地下空间主要功能在地下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本文通过对地下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内涵、特点、动因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对地下城市空间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城市职能具有时空间属性,随着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迁移,城市职能也将发生演变。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塔尖城市,城市职能的时空间属性既有一般城市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演变规律。郑州作为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从时空间属性的角度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具体职能进行动态识别与优化,并从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巩固交通枢纽地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芬  匡磊 《北方经济》2007,(10):56-57
本文对新时期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信息化、城市生态以及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特征等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与空间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经济学家研究的或是资源配置和宏观景气,或是经济制度及其运行;城市经济学家则侧重研究企业或居民的选址,与空间建立了联系。到目前为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领域,关于经济转型与空间演变的图像尚不清晰。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概念分析,通过讨论政府竞争和企业选址的动机,以及人地矛盾和信息冲击,揭示要素流动及其空间分布的背后机制,透视长三角城市群将可能怎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