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陕西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紧缺的省份,全省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23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588立方米,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  相似文献   

2.
虽然靠着海,烟台其实挺缺水。据烟台市城市节水用水办公室主任靳丽介绍,烟台市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491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5,也远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齐鲁晚报》6月12日)城市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用水量不断增加,缺水的矛盾在我国将会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匮乏 我国淡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据测算,在全国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水的储存量仅1.1万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一份令山西人窘迫的账单:山西近十年平均降水量473 m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1m3,为同期全国人均值的17%。山西人均供水量全国倒数第一,煤炭开采却损耗了大量的地下水:平均每开采1t煤,要影响、破坏、漏失2.48 m3的水资源。每年有近50亿立方米、约2/3的地表水流出山西境外,地表水利用不足,导致全省地下水超采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省地下水位下降了40 m~300 m,部分地区的水井深度已达600 m~1 000 m,山西19眼岩溶大泉有5眼基本断流,12眼严重衰减,"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汾河丽景已成为山西人记忆中的片断。  相似文献   

5.
《山东企业管理》2004,(12):13-14
我省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消耗大省,面临的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我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50立方米,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且由于超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全省人均耕地仅有1.15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土壤流失1.53亿吨;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65%。  相似文献   

6.
一、胶东半岛的水资源概况 胶东半岛属于半干旱半湿润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年均降水量在650mm至750mm之间,由于地处山东半岛东端,内无大江大河,也没有大的客水入境,所以淡水资源相当贫乏.胶东半岛三市与山东、全国的水资源量比较,即使是水资源情况最好的威海市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全国水平的1/3.根据1993年国际人口会议提出的标准,年人均水资源量低于1000的为缺水地区,低于500的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就整体而言,胶东半岛地区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7.
卢丹 《数据》2002,(2):20-21
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支柱.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缺水国家之一.首都北京水资源紧缺情况更为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屈居人均水量最低的国家之列。目前全国供水不足的城市有200多个,其中因贫水而陷入危机的城市已增至50多个,包括首都北京。北京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世界的1/25,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和首府中位居百位之后。日益加深的水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许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断水,已不再是危言耸听,而是随时都可能发  相似文献   

9.
1.我国水资源概况1.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与现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约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别为27115亿立方米和8288亿立方米,二者重复用水为7279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239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居第88位,是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现状令人担忧:平均每年有3亿亩耕地受旱灾威胁,8200万人饮水有困  相似文献   

10.
玉环是浙江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说她小,一方面是由于其陆地面积小,只有378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极其短缺: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7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89立方米,分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相似文献   

11.
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安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全市森林面积19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6.5%;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流长340公里,出境断面流量每秒720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5%。全市人均占有水量3625立方米,是全省的2.6倍,全国的1.5倍。  相似文献   

12.
<正> 我省是全国较为严重的、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11立方米,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8位。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工业用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工业节水工作,把它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紧抓好。近年来,通过加强科学管理、调整工业结构、实施经济政策和科技挖潜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较好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稳步增长。但同时也应看到,我省多数企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经营方式,主要还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过多消耗资源求得生产的快速增长,工业用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王英  刘岚芳 《数据》2001,(6):18-19
多年来,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1/8.近两年,由于遭遇连续特大干旱,我市水资源供给形势严峻.一是降雨量减少三至四成.2000年,降雨量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少30%,截至今年6月6日,全市平均降雨量31毫米,比多年平均同期降雨量减少54%.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水资源问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从水资源总量看,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相当世界人均水量的25%,在世界排第110位(按149个国家统计,统一采用联合国1990年人口统计结果),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郝仲勇 《数据》2011,(11):1-1
作为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水资源极端紧缺是北京的基本市情和水情,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刚性增长,人多水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是1999年以来连续12年干旱,年人均水资源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460立方米,  相似文献   

16.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另外,我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北方9省区,人均水资源不到  相似文献   

17.
吉炳轩 《活力》2011,(19):4-5,9
水利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基础工程。只有做好水资源利用这篇大文章。才能提高农业抗旱除涝能力。确保粮食高产稳产黑龙江水利资源丰富.有河流1918条、大小湖泊640多个,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10亿立方米,人均水量2160立方米。我在实地考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大江大河时发现。虽然这里水利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  相似文献   

18.
高鸿 《价值工程》2012,31(28):75-76
西吉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是基本县情,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5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田雨 《土地与经济》2001,(10):44-45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我国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只及世界人均水平1/4。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地处内陆腹地 ,气候干旱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资源都比较贫乏。全省水资源总量仅为 610 .77亿 m3 ,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 3 0 6.77m3 (含不重复地下水资源 8.47亿 m3 )。占有全国国土面积的 4.7%的甘肃省 ,其自产水资源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 1.1%。河川径流量作为动态水资源 ,一般可近似地替代水资源量。 1998年 ,全省境内河川径流量为 2 99亿m3 ,人均占有径流量为 1186m3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 ( 2 2 5 3亿 m3 )的 5 2 .6% ;另外 ,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不匹配 ,生产与生活争水矛盾突出 ,限制了耗水性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