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房地产】     
《首都经济》2010,(11):24-25
有关部委出台措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精神,国家有关部委近日分别出台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胡建生 《发展》2010,(9):5-6
“房地产新政”及其主要特点 4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新国四条”);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由此拉开此轮房地产调控的序幕,随后全国各省市的“房地产新政”相继出台。从目前情况看,“房地产新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2009年年末始,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遏制投机炒作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初期多数政策被媒体带上了“不痛不瘁”的帽子,而4月17日出台的新国十条让包括房地产业、媒体、投资者和公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央遏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决心。“是否会出现报复性上涨?”、“股市的影响会不会持续?”、“政策的执行情况到底将如何?”一系列的疑问不断见诸报端。地产业“舆论”领袖任志强也于4月21日在财经网的博客上更是抛出了“是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倒退的开始”的观点。到截稿之日,房地产新政在政府、银行、市场的多重作用下效果“初显”。  相似文献   

4.
苑新丽 《东北之窗》2010,(19):41-42
针对我国住宅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房价上涨过快,供求结构严重失衡等问题.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保持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010年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11条措施.4月17日国务院又下发了被称为“国十条”的房地产“新政”。新政实施以来.楼市运行已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发展》2010,(6):18-20
“新国十条”四大看点国务院17日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为房地产“新国十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接二连三的调控政策打击力度大,针对性强,预计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此次出台的“新国十条”主要有四大看点。  相似文献   

6.
廖英敏 《中国发展评论》2010,(3):35-40,133-141
一、房地产新调控政策出台背景 (一)2010年一、二月份房地产市场运行比较平稳 2009年年末,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遏制投机炒作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2010年初效果开始显现,1~2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6.6%,增幅比上年全年回落7.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虽然同比上涨13.0%,环比上涨1.3%,但环比涨幅比1月份缩小0.4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比1月份缩小0.5个百分点,出现了交易量、房价上涨均趋缓的形势。  相似文献   

7.
从2010年国十条出台以来,政府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一波接着一波。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尽管这种房地产宏观调控一直难见切实有效的效果,但毕竟遏制了国内楼市”高烧”不止的势头,并推动了房地产市场渐渐转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且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约束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一线城市的住房销售出现快速下跌,当一些城市的住房价格开始松动并向下调整时,当国内经济增长有放缓迹象时,总是会有利益攸关的部门或人出来要求政府弱化这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暗暗希望当前的房地产政策会如2008年下半年那样突然逆转。而这次美国债信危机,  相似文献   

8.
王晓慧 《新财经》2010,(5):43-44
勒令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是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直观地理解就是,它们的退出有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9.
李祥玉  任锐 《理论观察》2010,(3):152-153
为遏制房价过快增长,防范房地产资产价格泡沫,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多管齐下调控房地产市场。在此新政背景下,齐齐哈尔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对齐齐哈尔市房市及房地产金融有何影响。人行齐齐哈尔中支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促进我市房地产行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燕 《中国西部》2010,(10):130-131
2008年遭遇严冬的房地产行业,在2009年像一匹放缰野马,一路飙涨,大小城市量价齐涨,百姓怨声载道,专家学者众口不一。今年,国家为遏制过快增长的房价,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其中。以4月17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最为关键。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稳定房价最精准的房产新政。新政出台几个月来,众多开发商坚持不降价,放盘量小,购房者持观望态度,成交量紧缩,房价下降幅度不大,市场陷入僵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7,(2):52-53
中央以及地方针对过快增长的房价,几乎对房地产的各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然而,调控政策并未有效勒住房价这匹“野马”,房地产咨询公司仲量联行预测,2007年住宅价格仍将继续上涨。  相似文献   

12.
方建国 《浙江经济》2010,(14):37-37
楼市调控。4月中旬,国务院发布“新国十条”。无论是大幅提高首付和利率,还是限制外地人贷款买房,以及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这一轮调控“组合拳”。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尽显决策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回落1个百分点,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下降。由于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双重任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可能轻易转向,地产商与政府的博弈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效果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林  彭立强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118-122
中国住房市场货币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导致了房价的过快上涨,带来系列社会问题。为此,政府从财政、货币、土地等方面出台了大量调控政策,以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而国内学术界对于这些调控措施的实际效果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对此,文章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期对调控效果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并指出未来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回顾2006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家从最初的调控到前一年的“国八条”,再到当年的“国六条”,以及在此基础上细化的“国十五条”,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因此有所缓解,但房价过高问题却更显突出,消费者期待的房价回落并没有出现。2006年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4%,涨幅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畸高的房价、过快的涨幅、膨胀的利润……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桀骜”与“任眭”让社会公众饱尝苦涩滋味。  相似文献   

15.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回答关于对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力度时的问题时表示,暂时不会出台新的政策。苏宁认为,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需求需要限制,因为这种需求很容易导致房价上涨,现阶段抑制这种需求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房地产市场房价上涨速度过快、房价过高等问题,但是房地产的区域性特征使得调控效果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间出现了差异。以我国东部长三角的一二三线城市为例,通过三类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测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的严重性、波动性高于三线城市,同时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明显,三线城市调控效果具有滞后性的结论,据此提出了针对一二三线城市应采用差异化的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7.
4月下旬,国务院出台了甚为严厉的旨在打击投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当经济界、商业界人士纷纷因此而担忧中国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的时候,国务院又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另一扇门。  相似文献   

18.
沙勇 《宁波经济》2010,(9):38-39
2010年,地产业最主流的话题,除了调控,还是调控。政府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对房价过快上涨的房地产市场做宏观调控,有涉及土地审批监管体系、央企产业导向、地产融资平台调控、银行房贷政策、住房保障等具体层面,其涉及的广度以及政策出台的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9.
淡季开局的2010年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最强音。 继2009年12月底中央密集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以来,1月10日,一份被称作“国十一条”(即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的综合运用了土地、信贷、税收、行政监督等多种手段的调控蓝图,正式确定了2010年中国房地产政策的基调和架构。  相似文献   

20.
《发展》2010,(6):17-18
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一经发出,立刻成为新的网络热点。去年11月以来,中央先后就遏制房地产过快增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国四条"到"新国四条",从"国十一条"到"新国十条",调控力度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为此,我们从互联网中搜集了大量资料,从"脉络""解读""应对"三个方面对近期房地产新政的各方观点做一些分析、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