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历时7天的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于7月25日在北京结束。会议围绕着按劳分配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工商企业中的劳动报酬和工资改革、农业家庭承包责任制等三个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现把有关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问题(一)关于按劳分配中的“劳”的内涵第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的“劳”指的是个人劳动量而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理由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著名青年经济学家刘福堂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创造价值量分配比按劳分配更科学.他分析说,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时设想三个前提: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和单一的所有制社会.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看,马克思提出按劳分配的三个前提条件不存在,因而按劳分配只是一个理想和产品经济概念.从社会实践看,劳动是一种活动,不能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体、脑劳动强度大也许创造出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大甚至为零,劳动强度小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甚至很大.所以按劳分配对具体劳动而言是无法把握的尺度,对社会劳动而言是无法具体的抽象.因而,几十年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是“大锅饭”.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劳”,究竟指的是什么?至今看法各异。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粗浅认识。按劳分配的“劳”,从范围来说,是指个人劳动量而不是别的,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是统一的。因为在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劳动的前提下,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平等的,消灭了剥削,大家共同为集体、为社会提供劳动,“除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方面领得一张证书,证  相似文献   

5.
于天 《中国经贸》2010,(8):33-34
全员计件工资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要旨是,统筹工作效率、工时利用、劳动班制、工作环境和所在岗位重要程度等生产要素,将职工的劳动结果和劳动报酬直接联系在一起,通过工资收入准确反映职工劳动量差别,使每名职工对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能够获得的劳动报酬心中有数,提高企业工资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实质是什么?近几年来,不少教科书和文章有一种习惯的表述和解释,即“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这种表述实际上把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尺度视为按劳分配的实质。这就给人们产生一个错觉,似乎按劳分配的全部内容就是分配尺度。既然如此,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决定条件的提法也成问题了,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分配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按劳分配的“决定”作用(一)商品型按劳分配的产生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不再表现为价值,劳动者的劳动被直接当作社会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在作了社会扣除以后,从社会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产品型按劳分配。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的设想不同,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那末,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基本表现之一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较低。为确保劳动报酬稳步增长,在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重建按劳分配实现机制。这个实现机制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它主要包括国家按劳分配制度在政策法规上的完善、企业对职工按劳分配制度的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对劳动者按劳分配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一、焦点:二元分配运行机制与脑体收入倒挂越演越烈我国近几年来,脑体收入倒挂、工资分配关系扭曲大有加剧趋势,究其基本原因,是现行的二元工资分配运行机制不协调。在正常的条件下,不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分配模式,或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的分配模式,或是纯市场经济的分配模式,都  相似文献   

11.
刘文通 《南方经济》1990,(4):39-41,38
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①。这也就是列宁在1917年5月写的《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所说的“按劳分配”的原则。然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却表明,按劳分酏原则既是理论上最具争论的问题之一,又是实践中面临许多困难的原则之一。本文在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含义及实践的困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形成“强资本、弱劳动”的分配格局,这是当前最大的分配不公问题,任其发展会动摇我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基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者提出了提高劳动收入比重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但其却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按劳分配”中的“劳”实质应是为社会承认的有效劳动。“按‘知’分配”所主和的“知”实质上也是指社会有效劳动果。“按效分配”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定出来的。传统的说法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发展了的说法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辅之以多种分配形式。其核心就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简单说就是按劳动量的多少来分配个人消费品。我们现行的工资制度,虽说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但仍然主要是原来的八级工资制的模式,工资分配只能近似地反映而不能完全地反映劳动量  相似文献   

15.
丁家树 《南方经济》1992,(5):56-59,73
分配原则和分配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个人所得的分配方面,无论是分配原则和分配机制均已出现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商品经济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已经把分配原则由过去只强调按劳分配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而分配机制的变化则表现为市场分配机制越来越在广泛范围内发生作用和政府分配机制相应地受到限制,这些变化都是合理的和合乎规律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理想。对于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  相似文献   

16.
本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指按社会所承认的有效劳动进行的收入分配,因此以“按效分配”替代“按劳分配”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按效分配”还可能引发某些误导。只要我们赋予“按劳分配”一些新的含义,那么它是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一些分配原则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首次“知识分子问题学术讨论会”日前在北戴河举行,与会代表就以下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 一、对“脑体倒挂”的两种评议 有人认为,知识分子的价值也要通过社会市场的承认程度来评价。“倒挂”论是知识分子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出的一种呻吟。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全社会的公民都能取得自主的主体地位。不同看法认为,知识劳动的对象和产品,物质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这是我国执政党提高劳动者报酬的重要宣示。早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宅窃就已经指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执政党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呢?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与提高脑力劳动报酬李枝葱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生产高度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在建立公有制经济方面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20.
公民劳动权利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和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是公民劳动权利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维护呼和浩特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权利的关键在于维护其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