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在1月12日和19日邀请北京一部分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座谈关于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和按比例发展的问题。讨论中涉及如下一些问题: 一速度和比例是不是矛盾的统一? 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速度和比例不是矛盾的统一。有的同志说,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必须是相反相成的,而速度和比例却不是这样。速度问题和比例问题是统一的经济生活中两个不同的矛盾的反映,而不是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高速度和低速度、按比例和不按比例、平衡和不平衡,这些都是对立面的统一,都是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它们不仅存在于统一的经济生活中,而且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向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我们讨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的问题时,有些同志对于斯大林同志的著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某些论点,有不少曲解的地方,这是值得特别提出的。同时我也认为这本书中的论点有些是不够明确和具体,是值得研究和补充的。有些是不正确的,例如斯大林同志主张不能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的论点。今天我想谈三点意见,很不成熟,希望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3.
<正> 人口是社会的主体。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国入口学界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些同志从恩格斯提出的“两种生产”(物质资料和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出发,认为“两种生产”共同决定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也起决定作用。有些同志还提出“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比例”,“两种生产”之间的比  相似文献   

4.
一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是一个客观规律? 目前,对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不是客观规律有以下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计划是主观的东西,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什么计划现象,持有这样意见的同志认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感觉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由国民经济计划调节的,看不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调节作用。因此,怀疑国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经济核算的实质与范围,这是经济核算理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经济核算?有些同志认为,经济核算是管理经济的方法,是对经济过程进行记载、计算、对比和分析的活动。它是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而有些同志则认为,经济核算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它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方面,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关于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的关系,有些同志认为,经济核算是经济核算关系和经济核算制度、方法的统一,即经济核算是一个总概念,其中包括了经济核算制这一含义。而一些同志则认为,经济核算与经济核算制是两个并列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有些同志认  相似文献   

6.
<正>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8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受启发。但文中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后退了两步”的结论,我有些不同意见,现提出来与孙冶方同志讨论。一关于对恩格斯的定义的理解我同意孙冶方同志的说法,恩格斯给政治经济学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是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过去一年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现在又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这些讨论很重要,发人深思,解除了许多精神枷锁,把过去许多错误的观点推翻了。过去二十多年,有些时候不但有为生产而生产,还有为革命而革命的倾向。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愈彻底愈好,生产的速度愈高愈好,不去考虑革命和生产的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发展生产,生产的最后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满足社会需要。但是,三十年来,有些时候革命的结果破坏了生产,生产的结果降低了人民生活。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就要脱离群众,使一部分群众怀疑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我看了“学习杂志”“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法则问题讨论专辑”,其中有好些意见和我的见解是接近的甚至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些意见是我不能同意的。为了我们的讨论进一步的深入和展开,特写这篇文章以供同志们参考。这里要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只能谈谈目前正在争论的半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和小农经济有没有自己的经济法则,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不是最大利润这三个问题。“讨论专辑”中的其他意见,尤其是吴大琨同志的意见,将另写专文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经济研究所在1961年内组织了若干次经济理论讨论会。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地发展, 是一个经济规律,还是两个经济规律一种意见认为,是一个经济规律。理由是:(1)二者都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同时它们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离开比例就无所谓速度,离开速度也无所谓比例;(2)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中,已明确地提出了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没有必  相似文献   

10.
我在“经济研究”1959年第一期发表的“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一文中,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阶段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商品关系的发展和消亡问题,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之间的商品关系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现在我拟继续探讨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商品”关系的发展和消亡问题,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和指教。现在来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民所有制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商品”关系。对于这一个问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有些同志认为国家在全民所有制各企业之间调拨(或说统一分配)的生产资料实质上已经不是商品,只是保持着商品的“外壳”;另有些同志认为国家在全民所有制各企业之间调拨的生产资料,同消费品一样仍然是商品。主张第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 1956年第4期上刊出了江诗永同志的“论商业利润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一文。关于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问题,由于过去没有展开过充分的讨论,经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意见是很不一致的,迄今还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江诗永同志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一套全面的看法,这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虽然江诗永同志认为他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已经全部解决了问题,已经把“万事万物都安排在最善世界的最善处”,我个人却对这个问题仍持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徐寿波同志在《我国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有两处对我过去表述过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好事,有助于鼓励学术争鸣,促进学科发展。既然提出了质疑,我想就此谈点看法,供读者全面了解情况,同时,也作为对徐寿波同志的一个答复。一、关于我国技术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徐寿波同志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指出:“现在,有同志在文章中谈到技术经济学是五十年代伴随着从苏联引进的156个建设项目就开始有的,还认为真正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发展,还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投资规模问题的歧见一个国家历年的投资规模直接决定着未来年份的经济成长、国民收入、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人们对我国现实的投资规模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以同年度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很快和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理由,来证明当前的投资规模并未偏大。此理由显然是不充分的,因为当年的投资决不可能在当年就使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较多的人则持相反的意见,主要是用1984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以几百亿元数额的超前增  相似文献   

14.
<正> 《经济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了鲁从明同志的文章:《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快慢是不断交替的过程》。鲁文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普遍适用的原理,是没有根据的”。我认为鲁文的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现将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鲁从明同志。一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消费的增长不能离开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鲁文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实际上是不断提高的,如果把实际工资作为一个可增量,那么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的差距就会缩小。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在这里,鲁文只谈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工资的绝对增长,却没有提到不变资本的增  相似文献   

15.
<正> 座谈“双百”方针,感慨颇多。今后主要是落实和贯彻的问题。这里我只谈三点想法。 1.对于学术上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应当看成是一种好现象、正常现象。要求“舆论一律”,要求每句话、每件事、每个问题都同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是看在改革和实现“四化”这些根本问题上同中央一致,事实上是取消百家争鸣。过去一些同志把自己不赞成的观点、意见看得过于严重了,听不得不同观点、见解,似乎一出现不同观点、不同意见,就要亡党亡  相似文献   

16.
读了徐节文同志《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许柏年同志《略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杨长福同志《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三篇文章,感到很有启发。其中有许多意见我是同意的,但有些意见还不敢苟同。本文准备再就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谈几点补充意见,以就正于徐、许、杨三同志和其他同志。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只能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为限吗?徐文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认为生产劳动只能以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为限,并认为这是马克思的原意。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值得商榷的,是与马克思的原意不完全符合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在一些经济热点问题上,展开了不同意见的讨论,下面拟就几个问题的研讨作一介绍,并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门)如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怕b问题许多同志认为,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是并列的,前一个转变制约后一个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十分重要,但要考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长期存在。不能把增长方式的转变理解为只是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还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以劳动代替资本。董辅如同志说,不能把经济的增长方式与企业经营混为一谈,把外延的增长方式与粗放的经营,把内涵的增长方式与集约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的探讨正在逐步深入,并在实践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有些同志认为:把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生产两种性质不同的东西合称为两种生产理论是不科学的。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是科学的真理,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我国经济学界进行了长期的讨论。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我国固定资产折旧太少,影响了企业的更新改造,妨碍了技术进步,所以主张提高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率。但是,在论证我国固定资产折旧为什么太少时,不少同志把原因都归咎于我国折旧年限定得过长,而对固定资产的原值问题却重视不够,这是片面的。我认为,对固定资产原值的理解、计算等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固定资产折旧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研究。固定资产的折旧,一般决定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和折旧率。折旧率实际就是折旧年限的倒数。因此,只要折旧年限确定合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价值一定能得到补偿,其使用价值也能及时更新,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就能顺利进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可能出现这样两种现象:有些企业折旧基金不够,固定资产不能及时更新,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下去;有些企业折旧基金却有剩余,固定资产不仅能得到  相似文献   

20.
最近,理论界提出了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衡量的标准应当是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定;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只能用生产力标准。我赞成第二种意见。理由有二:其一,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传统的生产关系模式,进行制度创新,使现实社会主义从理想化的原则框框中解放出来,生产关系改革的成功与否不能用本身来衡量,需要借助于实践检验的生产关系原则、借助于生产力这个标尺;其二,改革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