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罗云峰 《当代经济》2006,(19):34-35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个新突破,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个简要介绍并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损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规定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个新突破,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标志。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本文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基本问题,作一个简要介绍并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精神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和渊源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  相似文献   

3.
《侵权责任法》已于2009年12月26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明确精神损害赔偿。这个规定把精神损害赔偿严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权益上,侵害人身权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但不包含财产权。这一规定使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有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因特网诽谤的诽谤概念属于民事侵权范畴,该诽谤在英美法律中被定义为“发表意图贬低某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价值的言论”,或是贬低某人声誉的资料。我国将诽谤列入侵害名誉权,规定“禁止以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只有当某言论或资料是虚假失实的且对他人进行了贬低或侮辱的时候,才构成诽谤。  相似文献   

5.
宋军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1,(9):232-234,312
在现代俄罗斯立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不仅立法技术高超,程序设计严密,而且具有扩展性,特别是规定了特殊情况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如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法人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法律规定对遭受侵害的公民或者法人提供更多的救济途径,突出了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害的关注,更体现了现代俄罗斯立法的严密性和周密性,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物权法》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的依法行政,特别是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确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物权保护理念,确保其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贯彻物权法的立法精神和有关规定,有效地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物权,防止执法侵权行为的发生,是各级行政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拟抛砖引玉,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7.
首先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科技投入体制──拟成果购买制,探讨了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所涉及的实施程序、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精神权利的保护、各主体名誉权和荣誉权及其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反倾销法介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已经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为了适应入世的需要,2001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4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取代了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1997年《条例》)中关于反倾销的规定。《反倾销条例》一共有6章59条,它以1997年《条例》为基础,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反倾销的实体及程序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无疑是我国对外贸易立法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实体规定一、倾销的确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新闻侵害名誉权官事屡屡发生,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很值得探索。 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公民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权利主体行使权利时相互冲突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绝对的。如果行使自己权利不当而造成他人合法权利的损害,就必须追究法律责任。新闻侵权问题就是由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权与其他人的人格权等发生碰撞而产生的。 新闻侵权问题是如何构成的?公民的名誉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名誉权的核心是社会评价,公民享有获得他人对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害主要是贬损特定人的社会评价。根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对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立法健全、执法严格、监督有力.这就给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即如何通过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护市场主体(既包括公民、也包括法人;既包括赢利性机构,也包括政府和其他非赢利性机构)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我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4月9日公布施行至今已5年.几年来,无锡市人民检察院积极履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能,有力地保证了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地审理民事案件,保护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