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2 0世纪末期以来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制度的投资基金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欧美国家获得了迅速发展 ,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根据投资基金迅速崛起及商业银行日渐衰落这一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界展开了一场投资基金制度是否会取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国际争论”。本文以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为理论背景 ,对商业银行制度和投资基金制度以及二者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描述、比较和分别。本文认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而是形成共生共长、交叉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与趋势。本文还就塑造中国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的“双赢”格局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在生存压力和发展需要的推动下,国际上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调整,目前,各跨国银行正在转变为一种垂直专业化、水平多样化、组织扁平化、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新型金融机构。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正在减弱,而银行的“服务中介”功能则不断加强,表外业务的大量快速发展就是其中最好的佐证。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Activitics)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  相似文献   

3.
简论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融中介为什么会产生,或说现实中为何需要金融中介?金融中介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一直是金融学领域关注的问题。19世纪以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信用中介论”,认为金融中介是“存款人的集中”和“贷款人的集中”;19世纪70年代“信用创造论”的兴起,该理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不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且创造信用,这一观点曾被熊彼特、哈耶克等人用来解释货币经济周期。本拟对金融中介学说的发展轨迹作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尧  鲁篱 《财经科学》2015,(12):28-36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金融脱媒”,然而本文通过对股权众筹这一重要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模式的研究却发现,虽然股权众筹并没有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组织,但是其通过领投人的制度安排不仅丰富了金融中介的功能内涵(信用增强),而且还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的组织形式——将信用中介的功能内化为交易机制.换句话说,所谓的互联网“金融脱媒”实质上是将组织化的中介实体内化成为非组织性的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增加,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滞后又使其信用风险加剧。通过加快建立健全中介信用机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建设的中介信用环境;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信用体制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机削可以构建良好的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以此来防范中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商业银行作为储蓄、贷款金融机构,与保险业和投资银行并称金融三大业务。在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中重要的信用中介机构,从事吸收和聚集有流动性和收益安全要求的存款,进行不流动的实业项目贷款,并从中获取有风险的存贷利差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往往被称为间接融资中介,其功能特征决定了它在配置风险的过程中要承担风险。同时,商业银行通过直接进入短期货币市场成为直接融资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的争论。传统的金融机构理论已不足以解释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指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个性化工具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8.
信贷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客户信用评级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重要一环是商业银行进行授信、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的基础。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开发和完善也成为了当前银行工作的重点。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针对当前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管理的现状与不足,从四个方面对评级指标进行选取。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配并设定相应的评分标准和客户信用等级,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模型的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文章的评级模型并不同于国外研究论述的数学模型,其在操作上更加简便,信息获取也较为方便,更加适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和使用,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李占国  靳磊 《生产力研究》2004,(11):214-215
会计诚信水平固然取决于产权归属明晰基础上的信用法律制度,但信用法律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则取决于商业道德对它的支持程度。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奸商”文化和商业信用基础薄弱的影响,以及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下信用关系的“定势思维”的惯性,使得国人缺失以“诚信”为核心、强调“互利”和“双赢”为结果的商业道德。由此而引发的会计诚信危机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创造的核心价值也是管理金融风险,但商业银行管理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在于它所采用的非标准化工具和风险内部化方式。管理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而支持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等功能都只是其附属功能。商业银行的出路并不是混业经营或者开拓无风险中间业务,而是提高其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由于压力的金融风险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来管理,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郭祯 《经济师》2000,(2):39-39,8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信用活动量的迅速增加,金融活动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发挥中介职能,发展中间业务业已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层次,培植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使银行业务朝着业务多样化、品种多元化、盈利结构综合化方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就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发展中间业务,增加营业收入,以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推动银行整体发展谈几点个人之浅见。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中的位置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  相似文献   

12.
王清伟 《生产力研究》2006,(5):51-52,100
对于近期备受瞩目的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问题,文章首先从金融功能的视角分析认为商业银行与投资基金之间的互补共生关系是商业银行介入基金管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基金业的影响和对金融监管的挑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带来的冲击。最后从商业银行的选择、基金业的应对和监管措施的改进等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安排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燕红忠  李东 《经济问题》2006,(2):3-4,28
当前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欺诈行为,违约、制假、债务拖欠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以至于人们时常用“信用危机”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信任关系与信用状况。通过对明清晋商商业实践的分析,认为我国曾经是一个拥有良好的“诚信”传统与信用机制的国家。现代信用体系的建立与维持不仅需要加强信用法规的建设,而且也需要大力挖掘传统社会的信用资源,加强人们的诚信信念。  相似文献   

14.
戈伟 《当代经济》2008,(11):74-75
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公司.通过信用担保公司的中介功能连接与融合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关系.增强中小企业的资金供应链.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淮 《经济导刊》2000,(11):1-6
信用是一种资源,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信用资源的开拓和利用过程是一个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扩展的过程:从信用关系的主体来看,由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延伸到个人信用;从信用关系的客体来看,信用关系不仅深化至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各个环节,而且延伸至生产资料和财富所有权的关系中。近年来,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得到充分开拓的基础上,信用资源开拓的重点开始转向个人信用。然而,人们对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内涵、功能以及如何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切入点方面,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盲点。我国金融主管部门同样对个人信用资源的内涵存在着片面的认识,把个人的道德信用资源作为主体而忽视了资产信用的重要功能和作用,这种概念上的误区导致个人信用资源的开拓举步不前。实际上,从金融体系的角度来看,信用首先是指购买力从一方向另一方的转移,其中有相应的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作担保,这被称为正常信用;其次,信用是指支付手段的创造,提供保证的不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劳务,而是未来的商品和劳务,熊彼特称之为“非常信用”。由此可见,金融和经济意义上的个人信用应当是资产信用而非道德信用,个人信用是一种有担保的商品和劳务(或者说财富)跨所有者或跨时期的转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关键不在于老百姓有没有“信用”,而是各金融机构有没有能力和技术对个人信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可计算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能充分利用个人信用资源的新的金融工具。本文对商业银行如何正确认识开拓对人信用资源,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切入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颇有新意,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新兴IT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信息来源、信用中介角色、风险控制方式以及业务模式也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科技的三个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商业银行转型的SWOT分析;再次,从商业银行转型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针对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民企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中小型企业,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中的阻碍不外乎有以下几点:1、各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惜贷”的现象。民企融资活动中遇到的一个阻碍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全,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出于安全性考虑,各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放贷,对大企业“争贷”和对小企业“借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投资基金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资基金法》起草委员会确定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是基金资产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保管核算监督权三权分离的体制。“三权分离”就是投资基金运作中,各方当事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权利义务关系。投资基金各方人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是投资基金立法、投资基金法理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本在对德国、日本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比较、借鉴基础上,按信托法原理设计我国契约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以期达到从法理、法律制度上保证我国投资基金的基金资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和保管核算监督权三权分离的独特运行机制。对基金资产、公司型投资基金法律关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敏 《财经科学》2006,(12):18-23
本文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特殊视角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不安全的形成机理,并创造性地对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结和提出了信贷交易中存在的5种主要信息不对称形式,特别是创新地提出了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与信用中介评级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当前形势下加强和防范信贷经营中的超额授信、过度授信、关联企业等风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融结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一、对传统产融结合理论的分析与扬弃从现代开放市场经济的分析框架来看,传统的“金融资本”概念和理论存在许多缺陷。“金融资本”概念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很少使用也反映了这一概念的历史局限性。在希法亭看来,通过各种方式实际上转变为工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就是金融资本。列宁认为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特殊资本。在金融机构已经多样化的今天,金融资本概念仍停留在商业银行的作用上就不免失之偏颇。二战后,各种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