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音 《中国经贸》2012,(14):8-8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商品出口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就在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伴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和我国外贸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存在着这样那样一些问题,对我国贸易利益的分配和获取产生很大的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特征,我国对外贸易模式对于贸易利益的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中国的外贸大省.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出口规模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由于两省各自的比较优势、贸易政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贸易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是中国的外贸大省,2006年对外贸易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出口规模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由于两省各自的比较优势、贸易政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贸易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文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界定了贸易强国标准的两个层面,并对中国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在与世界主要贸易强国的指标比较中,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强国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如何实现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即如何从目前的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出发,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显示比较优势已经开始由资源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应该进一步开发中国比较优势产业的潜力,并积极扩大规模报酬产业和产业内贸易,支持中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6.
贸易强国一步之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中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区段,对外贸易迅猛发展。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额仅206.4亿美元,占世界贸易额的0.78%,名列世界第34位。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11547.4亿美元,成为了全球第三位贸易大国。但中国尚不是一个贸易强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以往学者对于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观点,综述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赤松要等学者的国际贸易理论,简要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强化了现有的贸易结构和分工格局,但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力所在.目前对外贸易方式具有凝固中国产业结构的倾向,贸易获益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丰裕要素决定的比较优势参加国际贸易活动,但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本国参加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本文认为,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比较优势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对外贸易在促进本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动时,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也有所变化,并要求本国顺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应地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进特征支持了这些判断。  相似文献   

9.
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加入 WTO后 ,中国将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和参与国际分工中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国 ,中日经贸关系对中国在 2 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很大。为了深入具体地考察两国间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类型 ,本文对国际上通行的有关测定方法做必要的修正后 ,分析了过去 1 0多年间中日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状况。分析结果表明 ,中日两国间国际分工类型在总体上仍以垂直分工为主 ,同时具有局部向水平分工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贸易创新的基础上发挥贸易优势成为贸易大国,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传统比较优势弱化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要素流动理论是衔接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桥梁,全球化下要素显现出新特征,基于要素双向流动的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促成传统比较优势向贸易竞争优势转化。要素双向流动新开放型贸易战略的创新与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相契合,为贸易优势的重构提供战略支撑。重构的贸易优势由企业、产业和国家三个层级构成,以要素双向流动为条件,以改善内外部环境、要素升级优化与集聚为来源,以提升贸易竞争力为目标,是由若干点、线、片和面贸易竞争优势交叉组成的立体贸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China's Changing Trade Elasticiti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ina 's sectoral trade composition, product quality mix, and the import content of processing exports have all changed substantially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is has rendered trade elasticities estimated using aggregate data highly unstable, with more recent data pointing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demand and price elasticities. Sectoral differences in these parameters are also very wide. All this suggests greater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when using historical data to simulate the response of China's economy to external shocks and exchange rate changes. Analyses based on models with estimated coefficients largely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re likely to turn out to be wrong, perhaps even dramatically.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对该战略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出口导向"战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不断转型。为此,本文提出并详细分析了"中性的"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与90个国家之间的面板数据,对贸易壁垒与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分析后表明,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两种效应:一是空间效应,即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的国家较未实施的国家会显著引发中国对该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二是时间效应,贸易壁垒实施5~7年后将显著诱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4.
陈浩捷 《科技和产业》2011,11(10):20-24
绿色贸易壁垒是当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动向,是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对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中国,绿色贸易壁垒己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发展,并几乎波及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所有领域。因此,系统地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分析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提出构建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杰 《改革与战略》2008,24(12):44-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大国的地位得以确立。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外贸发展模式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文章在对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模式下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reviews the writings of Chinese economists on economic princip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rincipal argument presented is that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ies have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Marxist and conventional western economic thought, though the latter theories are not openly accepted in China and have been applied on a piecemeal basis. The survey also shows that Marxist economics in general, and the Marxist view of foreign trade in particular, have become less relevant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相似文献   

17.
中澳农矿产品贸易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建忠  李静妤 《开放导报》2006,(4):40-44,70
自“中澳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以来,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贸易领域不断拓宽,经济互补性持续增强,彼此已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农产品和矿产品,并在两类产品上形成了对澳较高的进口依存度。但是,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两国农矿产品贸易逆差增大,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趋向。本文从实证出发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结合中澳自贸区谈判的进程提出多样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China's recent surge in trade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its deepening but contrasting trade relations with its two groups of key trading partners. On the one hand, China' s trade surpluses with the USA and the EU have risen rapidly, reaching US$144bn and US$91bn in 2006,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China is importing heavily from its Asian neighbors. This diverging pattern of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ts main trading partners reflects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a complex cross-border production network in Asia, particularly for consumer electronics.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manufacturing sharing, China serves as an essential export platform for firms headquartered in the more advanced economies. These firms export intermediate goods from the relatively more advanced Asian economies to their affiliates in China where these inputs are assembled and then shipped to key export markets, including primarily the USA and the EU. One apparent outcome of the growing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trade is the increased interdependency among Asian economies, which are now more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than ever. It has also led to substantial structural changes and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in China' s traded goods.  相似文献   

19.
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走向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讨论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战略选择及具体的转化路径。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表明,中国适合选择多元化的贸易战略,并根据时代变迁及时动态调整。  相似文献   

20.
对双边自由贸易组织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过渡性分析发现,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倾向于选择双边先行的自由贸易体制。要获得更大的贸易收益,中国必须积极主动融入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贸易收益只取决于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大小的条件下,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同时中国应加快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掌握先发的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