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通过介绍中国最低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国内关于最低工资制度就业效应的争论引出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全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1996—2009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利用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来考察最低工资水平就业效应。结果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在短期对中国整体就业影响不大,但长期中促进就业。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并没有对全国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最低工资对中国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以1998—2007年全国各市(地区、自治州、盟)最低工资标准随时间变化的外生差异来识别最低工资上涨与企业平均工资、企业雇佣人数的关系。利用1998—200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报表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最低工资每上涨10%,制造业企业平均工资将整体上涨0.4%—0.5%。借助2006—2007年福建省最低工资上涨的\"准自然实验\"本文也证实了该结论。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人均资本水平的企业,最低工资上涨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最低工资将更多地增加劳动密集型或人均资本较低企业的平均工资。研究还发现,最低工资每增加10%,制造业企业雇佣人数将显著减少0.6%左右。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应权衡其在收入分配上的积极效果以及其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这一新成长起来的群体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农民工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和工资低廉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06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就业量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 相似文献
5.
最低工资制度作为一种基本保障制度,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影响报以极大的兴趣,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6—2006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就业量与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 相似文献
7.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目前,农民工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和工资低廉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农民工低工资的成因,探讨最低工资制度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其启示,提出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涌向城市,谋求其他途径增加家庭收入.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民工就业层次较低,工资水平几乎处于城市中的最低位.国家订立最低工资标准,以保护低工资收入人群.我们简析最低工资标准在保护农民工权益时所起到的政策效果,希望能更好地维护农民工的利益,真正改善就业,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自1995年实施最低工资制度以来,广东各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均有不同幅度的提高,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广东省在最低工资标准方面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而且未能与职工平均工资和人均GDP的变动相适应。本文基于2004-2011年广东2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广东省平均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显著为正。因此广东省可继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宣传和监管力度,以缓解当前广东省招工难的压力、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涉及到发展中国家。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最低工资就业效应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存在差别的原因,为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最低工资政策对工人收入及分配结构的影响。首先分析最低工资对工人收入水平的整体影响,然后应用倍差法和比例法分析最低工资政策对不同类型工人收入增长率的影响,以考察最低工资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最低工资对工人收入不具有显著影响,仅仅对部分低收入群体如女性群体有一定正面影响;对于收入水平位于上一期最低工资150%~250%区间内的工人收入,最低工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些显示该政策可能会对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一定轻微影响。 相似文献
12.
何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36(2):5
目前我国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较大。依据客观的数据和科学的办法,建立合理的地区之间工资关系,缩小地区之间的公务员工资收入差距,这是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讨论了地区差距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公务员工资地区差距的特点,考察了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的历史演变,分析了目前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合理公务员地区工资关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We evaluate the impact of large minimum wage hikes on employment and wage growth in Poland between 2004 and 2018. We estimate panel data models utilizing the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wage levels, and in minimum wage bites, across 73 Polish NUTS 3 regions. We find that minimum wage hike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wage growth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employment growth only in regions of Poland that were in the first tercile of the regional wage distribution in 2007. These effects were moderate in size, and appear to be more relevant for wages. Specifically, if the ratio of minimum wage to average wage had remained constant after 2007, by 2018, the average wages in these regions would have been 3.2% lower, while employment would have been 1.2% higher. In the remaining two-thirds of Polish regions, we fin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inimum wage hikes on average wages or on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4.
孙文凯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34(1):16-26
本文尝试解释为何中国就业变化和经济增长间数量关系并不稳定,两个问题将被处理:(1)就业数据是否有偏误;(2)一些中国特有的影响因素在就业和增长关系间是否有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1)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增加就业数据大致可靠;(2)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显著拉动作用,也就是说使用另一种表达的奥肯定律得到论证;(3)国有经济部门在就业和增长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并且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影响有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0—2011年我国2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扩大内需、工资上涨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内需的提高和工资的上涨不仅不会抑制出口,还能促进出口贸易的扩张,数据显示:内需提高1%会促进出口量扩张约0263%,这意味着在目前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中国内消费需求因素发挥了核心作用;同时工资上涨1%,促进出口增加0174%,这说明工资上涨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出口贸易。在分区域的研究中发现,扩大内需以及工资上涨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均能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对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强。同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减少政府干预对出口有正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6.
André Roncaglia de Carvalho Rafael S. M. Ribeiro André M. Marqu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8,32(4):546-565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iterature is largely silent regarding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that undeveloped countries endure higher average inflation than developed economies. We present a simple theoretical model linking the inflation phenomenon to the tradi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Empirical evidence is garner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genders a downward bias to inflation rates. Through the feasible-GLS estimator in a panel of 65 countries from 2001 to 2011, we aim at listing a number of variables most commonly used to explain differences in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countries and identifying the most statistically relevant ones to account for differences in inflationary patterns. While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flation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economy (measured by share of high-tech exports), human capital and cyclical unemployment, i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inflation persistence and terms of trade growth. However, our findings still present an inverse and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tion persiste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lying that development-sensitive variables allowed into the model can only partially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in infl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一个由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劳动力就业函数,从理论层面分析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等因素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时基于中国2004_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技术进步、城镇化、老年抚养比等指标,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综合比较来看:现阶段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技术进步对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具有不确定性。其他控制变量如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劳动力就业,而老年抚养比、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却与城镇劳动力就业呈负相关关系。其对策含义为: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理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类型以及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的有差异的劳动力就业效应,主张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劳动力更加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模型,理论构建了含出口变量及其滞后项的随机效应面板分布滞后模型,以探讨湖南制造业出口竞争力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湖南制造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出口的贡献率仅约为10.59%。出口及其滞后项变量、总资产、劳动力增加将推动制造业总产出水平扩张,出口变量的边际影响值之和为0.13;出口变动对制造业总产出水平波动的长期乘数效应值为1.15。出口对制造业产出水平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滞后阶数为2。为此,提出的对策: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增加资本、出口份额对湖南制造业经济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货币发行国与使用国角度入手,基于国家层面多边(多种货币在多个国家使用)外汇交易数据,采用货币发行分布和货币使用分布指标衡量货币国际化水平,对影响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发行国的经济体量越大、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越高、货币网络外部性越大,其货币国际化水平越高。同时货币发行国与使用国间汇率波动越小、贸易投资额越大、地理和文化间距离越近,则使用国越倾向使用该货币。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4—2011年的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本文使用最小二乘法和控制自选择偏差的倾向性得分匹配法详细估计了互联网使用对工资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个体工资收入有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拥有高中学历的个体而言,这种影响更大。本文进一步使用基于RIF回归的FFL分解方法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对工资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发现,2004—2011年间互联网使用比例的增加降低了整体工资不平等,且使用过互联网的高中学历人员比例增加有助于降低高工资与中等工资收入人群的工资差距。同时,互联网使用收益率的下降也有助于降低工资不平等,尤其有助于降低高工资与中等工资收入人群之间的工资差距。因此,普及互联网使用,尤其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比例和普及该群体的高中阶段教育对于抑制不平等的扩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