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所有企业中占有很大比例,其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使中小企业贷款一直都比较困难,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贷款的风险。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因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商业银行贷款似乎成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当中一棵救命稻草,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企业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必争之地,但难以把控信贷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只得对其谨慎放贷.为此,笔者从商业银行自身和中小企业两个方面出发,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3,(7)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文章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商业银行"难贷款"的主客观原因。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的贷款策略意见,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促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艾亚非 《中国经济评论》2005,5(10):77-78,8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忽视中小企业融资。缺少相应的信用评级、贷款调查、贷后监管等贷款制度产生“惜贷”的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在短期融资券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优质大户贷款业务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突破传统信贷模式。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必要性;结合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对商业银行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提出了构建标准化贷款流程等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背景,阐述了温州中小企业的现状、分析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目的在于揭示风险的来源,为降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仁辉 《经济师》2010,(6):208-208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外贸易的生力军,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科学发展的重要阵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文章着重分析中小企业"贷款难"和商业银行"惜贷"的主客观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的贷款策略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种种原因,造成其贷款风险较高,体现在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导致其从商业银行融资不足,阻碍了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小企业贷款现状入手,阐述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成因,提出促进中小企业贷款和强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种种原因,造成其贷款风险较高,体现在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导致其从商业银行融资不足,阻碍了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分析中小企业贷款现状入手,阐述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成因,提出促进中小企业贷款和强化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信贷市场的放开、外资银行的涌入和银监会等管理部门的推动,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如何高效、高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今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均衡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基于商业银行的视角,构建了贝《斯均衡的二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依据高竞争力、高收益、低风险的原则,推导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定价策略。进而得出商业银行在巩固其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地位和维护高信用质量客户的同时能够实现自身贷款收益最大化的方案。最后通过A银行2011年中小企业贷款的实际业务数据,利用所构建模型进行具体的数据算例分析,测算出A银行的最优利率定价策略。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合理制定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和规避风险及保证收益提供了新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由于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生存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发放、信息搜集和履约监督的成本以及坏账损失均高于大型企业贷款,从而缺乏贷款积极性。要化解这一困局,应正确认识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地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发挥银行各自优势,降低贷款成本和风险,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创新贷款保证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已有中小企业1000多万家,占全部企业户数的99%以上,工业产值60%左右,利税40%.然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在发展中也日益突出,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此,分析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改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外部环境,完善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在于风险、成本与效益三个因素的不对称。有针对性地开发中小企业信贷模型可以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业务运作成本,并可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效率和经营业绩,美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技术分析。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3.
利率市场化改革备件下,本文站在银行的角度建立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定价模型,以此帮助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本文首先基三种贷款定价模式的比较研究,归纳提出了适合区域性商业银行特征的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理念——“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法”;其次,探讨了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的微观因素,如资金成本、违约风险、预期收益等;第三,综合市场结构和风险度量两个主要因素,利用审断回归分析建立同业竞争贷款定价模型;最后,采用某区域性商业银行的数据来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说明使用这种基于同业竞争的贷款定价模型是解决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而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沈阳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现状进行研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通过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评估的探讨,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小企业业务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然而,与大中型企业客户相比,中小企业由于经营实力相对较弱、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固定资产等抵质押物缺乏等原因,很难通过商业银行贷款审查。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业务,由若干中小企业自愿组成一个联合担保体,联保体的成员之间协商确定授信额度,向商业银行联合申请授信。联贷联保业务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朱玉杰  宋彬 《技术经济》2016,(10):86-93
利用某商业银行在2013—2015年的中小企业贷款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银企关系特征、贷款特征、企业特征和区域特征对中小企业贷款成本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上述影响在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表明:银企关系持续时间越长,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越低;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区域特征对其贷款成本有显著影响,其中国有企业的贷款成本低于私营企业,东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8.
"融资难"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只贷不存"和"信息不对称"让小额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分别陷入了自己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对困境。通过信用理财产品,可以将小额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的优势互补,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多年的发展,外部环境持续优化,各种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银监会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要求各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本文对关于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谈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在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中小企业风险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有两条路径,一个是风险资金以银行形式向中小企业贷款;另一条路径是通过担保机构过滤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的外部性问题,担保机构可由国家财政扶持的中介机构来担当。以这个理论框架作为基础,本文对世界上几个典型的中小企业专业银行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我国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历史和目前成立的科技支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和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融资在中小企业内部结合,而不是在商业银行内部结合的观点,对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和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性支持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