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拉卡拉3.0     
《新经济》2013,(27):17-17
N:未来拉卡拉是否有筹建金融公司的计划? S:前一段时间我发了一条微博,我说互联网金融听起来很荚,算起来很小,上手很容易,做大很难,基本上都是那几家支付公司和电商公司的菜。做互联网金融一定是在一个庞大的用户规模基础上才能做好,像我们做拉卡拉钱包,钱包上线的第一个月就有几万人往钱包里面放了钱,这是因为我整个手机刷卡器的开通人数就在一百万以上。  相似文献   

2.
国有大厂唯一的研究生下海了 198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范坤芳,被分配进了某大型国有汽车制造厂技术科。本来想有一番作为的范坤芳却发现自己的思维与国有管理体制格格不入。“我找领导谈生产问题,领导对我很客气,因为我是厂里唯一的研究生,但是谈完了就完了,现实却一点也没有改变。”范坤芳觉得很失望,离开公司的念头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孙陶然 《商周刊》2013,(20):43-43
我喜欢开门见山。我认为,创业的核心就是"做买卖",所以,不存在不赚钱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谈到创业,都愿意谈大方向。比如说有人问我说,孙总,我在创业,你认为移动互联网是不是创业的好方向?大家都在谈很多的模式,我是中国的什么什么,美国的什么做得很成功我要第一时间复制到中国。我认为这些东西都已经偏离了本质。首先做出一个有人买的东西,其次,找到一种方法,能够把这个东西持续不断地卖出去。  相似文献   

4.
虚拟PC     
现在有个软件叫做虚拟PC—Virtual PC.可以将一台计算机模拟成几台用。觉得很有趣。其实,我看到一些“功能太强”的软件也是害怕的。不过.这个软件我用过.而且还玩得蛮痛快的。我今天就好好谈谈Virtual PC这个软件。尽管网上有“教程”,文章也有不少,但我尽量做得详细点。并且,亲自得到的经验,比较可靠。因为我在三台不同的电脑上玩过这个软件。  相似文献   

5.
林炳标 《经济纵横》2009,(11):74-74
<正>前两天跟同事在吃饭时闲聊说到压力,他说他最怕压力了,有压力经常会把事情做得乱七八糟,我说我喜欢压力,因为压力让我有了追求完美的动力。前段时间公司要做一个小册子,组成了一个编辑小组,把我也放了进去。虽说我对这方面还是有点了解,但是说要形成小册子还不是很有信心。领导借机给我戴了几顶高帽子,这下可激起了我的好强心,就把这事接了下来,但如何进行,却是毫无头绪。时间很紧张,整个编辑时间只有一个月时间,规定一周完成一个项目并进行汇报。  相似文献   

6.
《商周刊》2016,(5):68-72
今天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自己是电子商务公司。但是没有太多的公司真正思考过怎样去建立一个好的生态系统,真正地对外界开放。更少有公司能够真正去思考怎样把这些网络的原则,应用在或者是纳入到我们做的所有事情当中,纳入我们的DNA当中。祝贺海尔的勇气首先我要谈论一下海尔所走过的历程,因为我觉得海尔这样的公司在全世界都是很少见的,对自己做了这么大的挑战,进行一种组织转变,从一个有边界的传统企业,要转变成一个全球的用户生态  相似文献   

7.
问:刚从大学毕业的我遇到一个问题,应该承认这根本算不上什么真正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你多少能给我一些建议。我有四个工作接收单位可供选择,而且它们看上去都很不错。其中两个是知名大公司,另外两个则是刚起步的小型高科技企业。不管我怎样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这几家公司都势均力敌,起码现在是这样,而且我认为在每个地方都会有宝贵的机会。同时我也很喜欢迄今为止我所遇到的这些公司的所有人。我最大的困惑是在一个小公司开始发展事业相对于在大公司里各有哪些利弊?如果我对这些了解得更多一点,我的选择范围会缩小一半。答:这真是…  相似文献   

8.
史玉柱 《新经济》2011,(3):96-96
1997年之前我一直是很荒唐的一个人,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感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时候如果叫我“史大胆”,是挺合适的:我自从巨人汉卡做成功之后,一下子做了十几个行业,多元化经营。管理上也很粗糙。  相似文献   

9.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抱怨.他的孩子每天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脑上.他非常担心孩子的健康。他曾经就这个问题和孩子谈了好多次,但是很难劝说。对一个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自控能力,很容易痴迷于电脑。我是一个支持孩子使用电脑的人,但是过度使用是不支持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及国内企业间竞争的加剧,走出去战略就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公司也跟随着这股大潮,涌向了国际这个大舞台,随着国内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教训,很多企业已经能很好地应对国际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是,这些年给我们的教训也很深刻,甚至有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也很惨重。下面,本人结合我单位印尼电力工程施工中经营管理的一些体会,谈一下经营管理工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我们的产品质量在同行业里是最好的,但是销售一直不如竞争对手,3个月前,我把原来的经理换掉了,把销售业绩第一的员工提拔为销售经理,希望他能帮我把销售部业务抓上去。可是3个月下来.情况却让我大失所望。尽管他个人的销售业绩不断提升,但公司的总销售额整体下滑。几位销售骨干向我反映,这位销售经理只顾自己多拿奖金,不想办法帮大家提升业绩。我找这位销售经理谈过话,他也感到很委屈。他说自己很努力地在拼业绩,大家都在冷眼旁观.他也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请问黑钻顾问对此有何高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熊原 《新经济》2003,(9):106-106
作为一个对于天空和飞翔充满敬仰的人,我很快乐地看到了很多以鸟来命名的企业,作为目前经济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有的叫作公司,有的叫作集团。我说的不是所有的企业,我只能说说我所了解和看到的一切。我看到和了解最多的是那些高校企业,很不幸,我目前正为其中的一家服务,那就拿我所在的公司说事,这样真实点,也自然点。  相似文献   

13.
“福特公司一定是一个很棒的公司,因为我的邻居十分喜欢在那儿工作。”几年前我做编辑时,进行了一项对公司声誉问题的研究,这些对福特汽车公司的评论就是那时听到的。简而言之,这项研究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员工的口碑对于企业形象的好坏十分重要。在之后关于声誉的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发现,员工亲口讲述的关于公司的内容中,84%是可信的,相比之下,媒体对公司的新闻报道中只有75%的内容可信,公关活动和广告中的内容只有70%可信。只有当人们亲身到一个公司体验过以后,才能对这个公司有最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境界和思想可以超越,精神可以升华,但力量不可超越。 多年来,我所打过交道的企业,除了通用、福特等公司,其他的要么被转让了,要么被兼并了,或者自行消失了,企业竞争很激烈。万向到今年已经成长了38年,把我自己想的、做的,这几十年的感触和经验做一些回顾总结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时代经贸》2008,6(8):70-72
李晓勇在广州一所大学读研究生时,跟导师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看到外国专家使用的一款叫“幻灯助手”的产品,他感到很有前景,毕业后注册了一家名为“唯听点子”的公司开始创业。为了拓展市场,公司除了做“幻灯助手”,还研发了太阳能汽车降温产品。  相似文献   

16.
瞿海涛 《经济纵横》2006,(12):24-26
严格说来我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二把手”,之前我是网络开发与技术部的经理,去年初公司原副总裁突然出国学习,所以空缺的职位暂时由我接管。之前总觉得这是一好差事,说实话,我心里盼这个职位也盼了很久了,觉得能做上副总裁的位子一定很风光,且不说管理权限大,而且在管理的视角上也不一样,副总裁需要全方位统筹与定位,是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钟青 《时代经贸》2006,(11S):88-91
各地方世贸组织事务机构代表的发言各有侧重,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的代表谈的主要是工作和成绩;深圳市世贸组织事务中心的代表更多是从面临的困惑和难题着手,提出自己的观点: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的代表将上述内容都谈到了,我觉得特别受启发。在这里我想谈的是北京WTO事务中心所做的工作,各位通过浏览我们的网页也可以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很柏拉图的人,因为执拗地认为做HR是一个很高尚的事业,所以,总把自己放在大公无私、掏心掏肺的工作状态中。尤其是自小就有想当老师的崇高愿望,长大了没实现,就从骨子里有了好为人师的惯性,还非常可笑地认为自己付山时间和精气神对别人谆谆教导,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为培养人才甘为孺子牛。  相似文献   

19.
这些年有很多中亚商人来到中国市场采购石材,而我也有幸认识其中的几位,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那是2002年8月,我从比什凯克乘南航新疆公司的班机回乌鲁木齐。临上飞机前,我认识的一位吉尔吉斯斯坦海关工作人员当时正在比什凯克玛纳斯国际机场值班,把一个吉尔吉斯商人介绍给了我,说他正巧也要飞往乌鲁木齐,要我到了中国多关照一下他。在飞机上闲聊时我才知道,沙弗卡特——这位从外表上看去很像学者的吉尔吉斯商人,和中国已经有近十年的经商经历了。最早开始与中国做生意时几乎什么都做过:钢材、化肥、棉花、短绒和羊毛等等。  相似文献   

20.
我叫HPLH6000,是HP家族的一员。2000年10月份的某一天,我被人装进集装箱。上了火车,车行几千里,辗转到了一个城市,在一公司安家落户了。记得人们在打开箱子的时候,对着体积比普通电脑大好几倍的我啧啧称赞,说:不愧是服务器,感觉就是不一样。听到这些赞美之词,我有些飘飘然。我被安置到一个大房间里,人们称这房间为“微机房”,里面有好几台体积比我小得多的微机。说实在话,把我和这些普通家伙安排在一起,我感到很委屈。作为“服务器”,公司的“核心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