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下压煤开采是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三种采煤方法的统称,我国的三下压煤量在140亿吨以上,开采出来的三下压煤仅仅占到压煤总量的7%左右。近年来,三下采煤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煤炭资源的开采带来了较多的不良影响,本文结合三下煤矿开采的相关技术,为三下压煤的开采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三下”采煤优化决策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多年来,我国在“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采煤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达到国际较先进水平,累计从“三下”采出煤炭10亿吨。但在如何正确地评价“三下”开采方案的效益和对多个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决策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一、优化决策内容在技术经济研究中,优化决策系统包括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子系统。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与优化决策。在“三下”采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研究者可能就可行的采煤方法及回采的方向、煤柱的位置与尺寸、开采速度、毗邻层或毗邻采区的回采配合等方面提出各种方案。而在地面与建筑物方面,根据岩移规律和建筑物变形规律可采取迁移、原地重建、不迁村等多种方案。建筑物的基础与结构的加固或抗变形等技术措施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在铁路或河流湖泊下采煤,也会提出多种方案。为此,进行系统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水体下采煤包括地表水体、含水砂层水体及基岩含水层下采煤。留设安全煤岩柱是解决水体下采煤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措施。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下文简称《留设规范》),不同类型水体下留设的安全煤(岩)柱类型有三种,即顶板防水安全煤(岩)柱、顶板防砂安全煤(岩)柱和顶板防塌安全煤(岩)柱。目前,随着国内外对第四系和第三系含水层水体下安全采煤的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已经在许多矿区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合理留设安全煤(岩)柱,既能提高回采率、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创造良好效益。多伦协鑫煤矿借鉴其他煤矿及已经开采完毕的1703-1、1703-2、1704-2、1707-2等工作面的实践表明,在开采1705-2工作面时,通过合理留设安全煤(岩)柱,煤矿成功实现了综放开采,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三下”采煤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建筑物、铁路、水体下(简称“三下”)压煤量也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底全国部分生产矿井“三下”压煤量达116亿吨,其中建筑物下78亿吨,铁路下19亿吨,水体下19亿吨。这些煤炭资源不能充分开采利用,不仅影响生产矿井的生产布局和接续,而且也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面仅以峰峰矿务局为例说明之。峰峰局是个老矿区,据不完全统计,仅生产矿井的村庄压煤就有4467万吨,占可采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下"压煤及开采中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煤矿“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压煤比较普遍,据对国有重点煤矿的统计,全国压煤量约137.9亿t,其中建筑物下压煤为87.6亿t,村庄下压煤又占建筑物下压煤的60%。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新矿区和新井田的建设,实际压煤量远高于这一数字。主要产煤省如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多数矿区(井)地处平原,人口密度大,村庄密集,  相似文献   

6.
村庄、建筑物下采煤的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庄、建筑物下采煤的政策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徐向阳陈仲元村庄、建筑物下开采煤炭资源是当前很多煤炭企业都面临的问题。据1994年初的统计,全国“三下”压煤量已达122亿t,其中村庄、建筑物下压煤783亿t,铁路下压煤149亿t。一些煤炭企业“三下”压煤...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煤炭产品结构现状,从绿色营销视角分析我国煤炭产品结构典型非绿色问题;研究归纳煤炭生产经营传统模式与绿色模式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异质性;从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角度,界定了煤炭产品结构绿色模式;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从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三个阶段,提出了绿色营销视角下煤炭产品结构优化的路径、模式,为我国煤炭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新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一、北平硐煤矿“三下”压煤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煤业集团宝源矿业有限公司北平硐煤矿的62采区储量资源大多为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等“三下”压煤。  相似文献   

9.
"三下"采煤在北平铜煤矿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北平硐煤矿"三下"压煤的基本情况 湖南省煤业集团宝源矿业有限公司北平硐煤矿的62采区储量资源大多为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等"三下"压煤.  相似文献   

10.
煤炭开采对专业性与技术性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危险。特别是在复杂的采掘背景下,如果不能灵活运用煤炭开采技术,不仅无法保证开采效率,还会造成一些安全事故。本文首先阐述了复杂的采掘背景对煤炭开采技术的具体影响,接着介绍了几项复杂采掘背景下的煤炭开采技术,最后结合工程案例探索了煤矿开采技术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炭开采技术的研究必须面向来自于各方面的市场。因此,要研究煤炭开采技术,就需要立足于开采技术的最前沿,立足于中国煤炭开采的发展战略,立足于煤炭技术开采的主要关键技术的应用,立足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本文针对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从深矿井开采技术、“三下”采煤技术、绿色开采技术等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国内外进行项目经济评价时,很少考虑可耗竭资源的经济价值,其理由:“大多数矿产资源,如果不开采是没有其他用途的,资源的不同用途往往仅表现为有着不同的开采方案。在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时,矿产资源如何计价,一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是不会影响比较结果的。鉴于不开采也可作为一个方案,所以,不妨把矿产资源费用计作零。”[1]但是,事实上有许多矿产资源开采方案,有不同的回采率,例如露天开采金属、非金属、煤炭资源的回采率,与井工开采就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三下”(铁路、水体、建筑物下)采煤方案,具有不同的资源回采率,在这种情…  相似文献   

13.
煤炭生产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生产项目,煤炭开采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发展,先进的技术不仅能提高煤炭开采工作效率,也能降低煤炭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因此,煤炭开采技术成为了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现在常用的煤炭开采支护技术和开采技术,然后以贵州地区的某煤矿为例,分析了煤层地质情况以及相应的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14.
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 一、技术名称 综采工作面高效机械化矸石充填技术. 二、适用范围 煤炭行业井工综采矿井. 三、与该节能技术相关生产环节的能耗现状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国有骨干大中型矿井"三下"(指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煤量达到140亿t以上,其中建筑物下压煤占整个"三下"压煤量的60%以上,水体下(包括承压废岩水上)压煤占28%左右,铁路下压煤占12%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国有重点煤矿仅村下压煤约50亿t,如果采用传统的条带开采法,"三下"压煤的采出率仅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对我国现代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煤炭开采技术的发展,与煤炭开采技术和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煤炭作为全球重要的能源之一,开采技术研究与开发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煤炭开采技术存在污染环境、成本高昂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严重制约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新型煤炭开采技术研发与应用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探讨新型煤炭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和经济成本,针对性地提出三个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安全预防和提高开采效率。实践表明,创新技术应用可以帮助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控制水资源的污染以及进行安全预防,并促进创新技术应用,因此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研究创新技术,以实现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煤炭基本建设中的十大关系(下)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司长路耀华六、老并(区)接替与新井(区)建设的关系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开采年限的延伸和服务年限的结束,所有的矿井(区)都将衰老报废。认真研究并解决老井(区)接替与新井(区)建设的关系,是煤炭基本...  相似文献   

18.
在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洋等地表水体下的煤层开采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是防水。龙口矿业集团北皂煤矿海域下煤炭开采不仅要防治地表海水,还要防治第四系松散层中的砂砾水和基层含水层中的水。本文对北皂海域首采区覆岩特性及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煤炭行业关系着我国经济与工业的发展,积极开展煤炭开采技术研究,不断提高煤炭开采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我国煤炭行业总体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每年煤炭开采量40亿吨。煤炭运输采取铁路、公路及水路运输。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升,煤炭开采量也逐年增长。当前的运输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煤炭输出,北方的煤炭无法及时的运往南方,同时加之铁路与公路的煤炭运输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及煤炭损耗,这就需要我们及时的找出一种新型的煤炭运输方式来提高煤炭的运量。故此,利用水作为载体,将煤炭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浆体,通过管道将煤浆输送到目的地,即管道输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