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阳市东阳江镇学陶村金新源的家里,2008年采摘了550公斤香榧蒲,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该村的香榧收入状元户。村民徐学朝等4户农户共有的一棵三人合抱的古榧树,采下香榧蒲500多公斤,按目前40元一公斤的市场价计算,收入也达2万多元。在学陶村共有265棵古榧树和300多亩新发展香榧树,已成为村民们的“摇钱树”。  相似文献   

2.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仅产浙江,由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投产香榧单株产值可达千元以上,栽培效益居所有干水果之首。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干果。嵊州是全国仅有的3个“中国香榧之乡”之一.全市现有香榧种植面积8.1万亩,香榧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其中盛产面积6500亩,有百年以上香榧古树近3万株。据史料记载.嵊州香榧人工栽培历史已达到1300多年,食其果的历史更加久远。谷来、竹溪、王院、雅璜、石璜、通源、长乐等7个乡镇出产的香榧果形小、品质好、营养丰富,为香榧中的上等品。近年来,该市采取扎实措施,大力发展香榧种植,香榧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香榧干果产量达37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3.3%:香榧总产值创历史新高,达到7000万元.比上年增长7.7%。香榧正成为该市山区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香榧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仅产于浙江省会稽山区的诸暨、嵊州、东阳、磐安等地。嵊州是香榧的原产地和主产区。过去,与其他地区相比,嵊州生产技术尚未成熟,致使香榧品质不高,鲜有人知。2001年,嵊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效益农业和山区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山区乡镇种植香榧,嵊州香榧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香榧种植面积由原先的1.6万亩、榧树近3万株提高到2016年种植面积12.3万亩、榧树428万株。2017年嵊州香榧产量更是达到1500吨,产值4.5亿元。  相似文献   

4.
应露婷 《浙江林业》2023,(10):12-13
<正>松阳县是浙江香榧南扩的先行区和示范县,目前,全县香榧种植面积达8.9万亩,遍及全县19个乡镇(街道)、83个行政村、2个国有林场,投产面积达2万余亩。2023年香榧青果产量达75万千克,全产业链总产值超3000万元,曾获“全国香榧产业发展先进县”“全国香榧炒制大赛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松阳香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获浙江省知识产权奖“地理标志”类三等奖。近年来,松阳香榧产业紧跟“十四五”步伐,抓住发展机遇,以队伍建设为重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榕江县忠诚镇干烈村积极发展优质瓜果生产,1998年全村瓜果总收入65万元,其中,柑桔25万公斤,收入25万元;西瓜200万公斤,收入40万元,仅瓜果一项全村人均增加收入342元。  相似文献   

6.
王珍 《浙江林业》2009,(12):29-29
近年来,东阳市围绕“林业增效,林农增收”这一主线,大力实施兴林富民战略,政府部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理念创新和科技创新,全面加快了林业特色基地建设步伐。全市现有香榧基地面积6.1万亩(其中投产面积0.9万亩),年产香榧干果360多吨,产值1.01亿元;青枣基地面积2.1万亩(其中投产面积1.6万亩),年产鲜枣3600多吨,产值2900万元。万亩香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于2007年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主导优势突出、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7.
“反承包”搞活土地经营江北县水土镇大地村"两委"大胆深化农村改革,放活土地经营权,走适度规模养鱼的路子,成效显著。近两年,农民们自筹127万元,兴建高标准精养鱼地305亩,占全村593亩良田的51.4%。1993年,全村产成鱼13.5万公斤,纯收入5...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海城县感王镇东庙村,有1,898亩土地,210户,770口人,320名劳动力。自1974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们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肉用鸡。到1984年,全村养鸡38万只。其中,养鸡专业户达到14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6.6%,养鸡34万只,占全村养鸡总数的89.4%。养鸡收入达到33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88元,加上农业和其它收入,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40元,比开始养鸡时的1976年的76元高了15倍。  相似文献   

9.
村中村位于福建省南靖县南坑镇北部,距南坑镇12公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70户,总人口1374人;土地总面积2.25万亩,其中耕地1919亩,山地2.04万亩;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5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86元。全村种植蜜柚4900亩,  相似文献   

10.
产于浙江会稽山脉的“千年圣果”香榧的销售,在2012年和2013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处境.2012年,香榧干果从每公斤600余元跌到2013年春节时的180余元;2013年,香榧干果从每公斤170余元一路上涨,到年终时达到了400余元.价格的起伏不定,让榧农和香榧生产经营企业很“受伤”:2012年香榧有价无市,企业库存严重;2013年后期销售势头旺盛导致货源紧张,质量不稳定.因此,嵊州作为香榧的主产区,需要正视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香榧产业结构,寻求新一轮的突围,使香榧产业继续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绍兴市依托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围绕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发展林下立体经济、打响绿色高端品牌,做足香榧文章,走出富民增收新路径。以“改”破局激活产业内生动力加快低效林改造。为破解山区资源闲置和消薄增收两大难题,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低效林改造新路径。如新昌县激活30余万亩荒山荒坡等低效林资源,计划4年内通过种植高品质香榧树完成10万亩低效林改造,预计带动约1.5万人就业。目前,该县以小将镇、沙溪镇为试点,完成流转签约可种植香榧土地面积2万亩,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以上,参与香榧种植的农户每年增收超1万元。  相似文献   

12.
灵川县海洋乡思安头村,依靠科技开发白果和反季节西红柿,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全村600多株白果树,产量4万公斤、产值230万元;连片开发200亩反季节西红柿,亩产4500公斤,总产量90万公斤,产值160万元。仅这两项总产值达390万元。全村115户595人,户均收入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湾张村坐落在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1个合作农场,总人口832人,拥有耕地面积1480亩.2005年,全村农副工三业总产值9000万元,村可支配收入170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劳均收入15000多元,分别在全镇和全区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4.
宜宾县下食堂村不断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腾飞,出现了一年胜过一年的大好局面,塑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宜宾县下食堂村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集体经济雄厚,对国家贡献增大。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使下食堂村成为四川农村村一级单位中产值首先突破3000万元大关的富裕村。红楼梦酒厂成为了国家二级企业,是乡镇企业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目前全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00万元,比1984年的100万元增长31倍,创税利500万元。目前全村已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  相似文献   

15.
地处高山的嵊州市石璜镇白岭村,去年仅茶叶纯收入46万元,户均达到2万元。全村23户农家从10年前的43亩发展到目前的230亩,并在提高茶叶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引进试种名茶,请龙井茶炒制师傅过去进村辅导,参加镇名茶炒制培训班,去年仅龙井茶一项,全村可达12万元,户均达到5000余元。  相似文献   

16.
五月岳西,映山红遍。 记者来到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香炉村境内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制作“特供茶”。2010年,产自该村的岳西翠兰茶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宾客。该村近年来紧抓岳西翠兰成为“国宾礼茶”的机遇,全力打造“国礼茗村”。2011年全村茶叶产值490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家庭茶叶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茶农超过15户。  相似文献   

17.
正大梨树村位于辽宁省凤城市凤山区,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族村寨。全村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0.74万亩,山地5.4万亩。共5131口人,其中4161人是满族。1992年大梨树村成立了丹东地区第一家村级党委,现有党员197人。2017年,全村集体固定资产超5亿元,社会总产值15.5亿元,村可支配财力28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2.2万元。大梨树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镇金星村,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的南郊,地处宁镇、镇常、镇丹公路交汇处。全村现有人口736人,在村劳动力350人,菜田39亩。这样一个“弹丸”小村,依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兴办、发展了化工、碳素、汽车修理保养、汽车配件、食品等厂以及营业部、饭店、装卸队等第三产业。1991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450万元,人均6000多元,工业销售1050万元,创利税11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72.72%,全村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19.
绍兴市香榧主产地诸暨赵家镇钟家岭、向前、西坑和嵊州谷来镇袁家岭、下郭等地的香榧林,继2002年首次发现“香榧瘿螨”严重危害香榧林之后,去年冬天再次发生灾情。据估计,全市香榧林受害面积达1万余亩,受害香榧树(芝麻榧、茄榧等粗榧)株数突破15万株。  相似文献   

20.
淳安县建设万亩香榧基地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榧是我国享誉中外的著名珍稀干果,也是生态经济型树种。大力培育香榧产业是淳安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县发展山区经济,全面建设山区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保护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区的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通过对淳安县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适于发展香榧的林地资源优势、良好的群众基础条件、雄厚的技术力量条件和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条件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淳安县发展香榧产业的指导思想和建设万亩香榧基地的目标,进行了建设万亩香榧基地的投入产出效益评估。通过加强现有香榧树的保护、开展香榧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四旁种植、林地套种和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支持、发展机制和监督服务等四项保障措施,淳安县建设万亩香榧基地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