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菲 《浙江经济》2006,(5):56-57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把中间业务发展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五个年头,外资银行已成为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竞争策略的重点之一是突出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银行业开放将在2007年进入一个新时期。对此,中资银行必须未雨绸缨,积极应对国内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形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大量外国银行的涌入会导致中国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很多人就此认为,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冲击,国内银行应该把成本少、效益高的中间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而事实上,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决定了其短期内不可能与国外银行相匹敌。相反,我们的优势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与国外银行竞争的重点并非目前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业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分析,指出了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认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人才竞争、核心资本业务竞争和品种及产品创新方面的竞争.指出了中资银行存在的诸如信息披露制度、分业经营的限制和监管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分业管理走向混合经营;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联合;提高金融运行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已高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急剧变革的特殊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将抓住历史机遇,继续发挥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顺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及新监管标准和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进程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同时,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加快自身的国际化和综合化步伐,逐步实现有中国特色商业银行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市场份额、市场集中率和指数等定量指标的动态分析表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逐渐从极高寡占型演变为中度集中寡占型,并有向垄断竞争结构演变的趋势。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银行业并购导致国际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应吻合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国际演变趋势,基于竞争效率与风险控制的双重考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应定位于寡头垄断结构;同时,政府应加强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6.
持续不断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不是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竞争的机会? 答案是,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道路还很长,要在海外与国际大型银行竞争的道路更长。我国银行国际化领先的中国银行,其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也不足20%,在最近国际清算银行选定的28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中,也只是搭了末班车。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这轮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在危机中受重创的欧美银行业正在面临一个根本性的结构调整。相对欧美同行而言,中国银行业虽然安然度过了这场危机,但是却无法避免国际新监管制度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持续不断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不是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同业竞争的机会?答案是,中国的银行业国际化道路还很长,要在海外与国际大型银行竞争的道路更长。我国银行国际化领先的中国银行,其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也不足20%,在最近国际清算银行选定的28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中,也只是搭了末班车。西方银行业的危机对我们是一个机会,但不是赶超,是缩小差距的机会。这个过程比实体经济赶超美国可能更长,因为服务业的国际竞争有别于制造业。具体来看,可以分五个方面看待机会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也谈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面对巨大的挑战,无论在存贷款业务方面,还是在人才方面,以及在自主经营问题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同时,中国加入WTO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机遇,引进了竞争机制,弥补了知识缺口,有利于中国银行拓展海外金融业务。中国银行业应该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金融机构的保险机制,以使中国银行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壮大。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联合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付诸实施。这一《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无疑是中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费市场化、规范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银行业中间业务收费何去何从,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及私人财富进行了重新洗牌,世界各经济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使得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后危机时代我国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资银行如何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的数据资料,文章从资本实力、经营规模、经营效率、经营的安全稳健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中国和印度两国银行业的现实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在保持资本实力增长和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经营效率和稳健性需要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构建无导向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996-2012年,我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较慢;已有的银行业改革虽有效果却不够深入;较高的进入壁垒、过严的业务监管以及单一的股权结构是我国银行业效率低下的主要根源。因此,应继续推进并深化银行业改革,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放宽银行业的业务管制,丰富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5~2009年以来我国逐渐取消外资银行进入壁垒的实际数据,通过设立银行业收益和成本方程发现并估算出消除壁垒带来的两方面行业直接效应,即外资银行服务价格水平下降1.9%和国内银行业经济效率改进1.8%。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SIC-GE)就壁垒消除对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两个直接效应中,改进国内银行业经济效率的经济影响是主要的;从宏观层面上看,短期内能够带来就业和GDP相对基准情景增长,同时居民消费、投资和出口有所增长。进口随着国内需求的扩张略有增长,净出口明显扩大。总体上,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逐渐取消外资银行贸易壁垒是一项较为有效的政策举措,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自清朝末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中国银行业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以政府控制下"官护"性质银行的兴办为起点,中国银行业在30年间相继出现官办银行、官商合办、商办官护、私人民营、民营股份制等组织形式,在南京国民政府垄断银行业之前,较为丰富的现代银行体系雏形初步建立。在这一进程中,中国银行业呈现出"单一——分散——集中"的结构性变迁特征,由最初单一化的"官护"银行为主发展为数量庞大、较为分散的行业结构,最终在银行间联合发展作用下实现中国银行部门的集中。同时,中国银行业在资本实力和业务经营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仍处于发展的幼稚阶段,但这一关键的起步对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通过集中、联合发展实现与外国在华银行和旧式钱庄的抗衡,以史为鉴,这对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在次贷危机后我国金融脱媒有加速的迹象,但是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后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脱媒加速的主要动因并不是我国金融市场化的结果,而是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功能不健全的表现。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创新经营模式,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应对目前的金融脱媒。  相似文献   

17.
东欧国家银行改革的经验表明,外资银行进入能普遍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效率。但是,外资银行发挥积极作用亦取决于一定条件: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银行业规模及发育程度、监管水平、银行业的改革路径和引资方式。本文在综述东欧国家银行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7个命题,并用中国24家银行1999~2006年间的数据构建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短期内外资银行进入会导致东道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上升,在中国的背景下可以认定这是外资银行积极作用的发挥;外资银行机构数量的增加和持股比重的上升都能刺激中国银行业效率的改进,但是外资银行持股比重的影响更具普遍性;不同类型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存在差异,国有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迟钝,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反应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level of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It uses a double bootstrap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compute bias-corrected efficiency scores and investigate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efficiency in China between 2003 and 2010. We observe that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regardless of ownership have shown improved efficiency from 2003 to 2010. Our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between state-owned banks and joint-stock banks over the period analyzed. Moreover, the equity-to-asset ratio also significantly explains variations in inefficiency across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bank efficiency in China. Overall,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empirical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to help guide deliberations regarding future reform policies.  相似文献   

19.
国外私人银行业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外私人银行业成功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中得出启示。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stimates cost efficiency, economies of scal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mong Indonesian banks from 1993 to 2000. Average cost efficiency for the banking sector over this period was 70%. However, there is a marked difference in cost efficiency before and after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The banking sector cost efficiency was 80% prior to the crisis and 53% after the crisis. Moreov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ivate-owned banks and joint venture/foreign banks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public-owned banks.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st efficiency and total assets suggests an optimum bank asset size. Cost reductions attributed to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es of scale were greater prior to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Larger decreases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re evident in the post-crisis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