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少仪 《经济师》2014,(7):158-159
文章通过对肇庆市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研究,发现肇庆市农村金融服务在发展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建立资金回流农村长效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蔡亚林 《经济月刊》2008,(12):16-18
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快建立普惠农村金融体系,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农村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这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和发展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番 《经济问题》2000,(11):33-37
自90年代中期完成“一分二脱”改革后,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中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的服务新格局。本文描述从农村金融服务新体系入手,在加入WTO后金融业即将开放的背景下,对农村金融现有格局受到冲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简略描述:农村金融概念将赋予新内涵;农村金融体系将加盟新成员;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必将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4.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既要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供给,又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是:健全以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改善农村金融的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5.
严婧  田媛 《经济视角》2012,(5):108-109,105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界定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阐述了“机构观”和“功能观”,分析了中国既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演进、运行特点及功能弱化的现状,提出为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经济的功能,在构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时,应注意引入竞争机制、重新定位政府角色、赋予非正规金融以市场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101-103
近年来,以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的支付体系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强化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深刻影响,并体现出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分析支付体系向下延伸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支付体系在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农村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村金融支持的作用愈发明显,同时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与产品、健全农村金融活动监管制度等是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了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指数,并利用1 700家农村金融机构数据,探究了其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投放,扩大了信贷覆盖面,优化了信用及中长期贷款占比,从而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其中的作用机制是,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和服务成本,提升了其从事涉农贷款业务的边际利润。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鸿沟会制约数字化转型效果,农村金融机构所在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越落后、人力资本水平越低,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的提升作用越小。此外,在农村金融服务增量扩面的过程中,涉农贷款利率保持平稳,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文章的研究凸显了数字化转型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赋能作用,为加快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体系与"三农"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理权 《技术经济》2005,24(3):15-18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已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任务 ,而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市场资金短缺、机构职能交叉、服务机制不活、信用环境较差等缺陷 ,并探讨了重构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新的农村金融业态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模式得到快速提升.但受到农村金融市场条件的约束,中国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金融产品环节的创新,而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架构和农村金融产业链的创新.因此,农村金融科技体系规模仍然较小,并未真正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此,文章基于农村金融特征,依靠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以协同理念发挥各金融主体优势,创新农村金融科技体系,以实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同时,针对农村金融科技创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金融风险,分别从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框架、监管模式及监管技术等方面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服从于农村现实金融需求.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与运作机制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存在着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支农功能弱化,信用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贷款难、存取款也难等问题.而改革应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信贷服务方式、担保和评级体系、保险制度安排等方面入手,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农村金融机构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支持“三农”的方针政策,稳步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在贷款覆盖面和贷款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是,随着银行业体制改革的推行,农村金融运行中,农村金融大量功能流出、农村金融大幅度萎缩、非正式金融活动空间巨大等深层次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13.
WTO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层面来研究加入WTO以后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文章以莫顿与博迪的金融功能理论为立论基础 ,分析、总结了我国农业实现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的要求 ,提出了现阶段农村金融应发挥的五大功能 ,再进一步结合金融功能对金融机构体系的要求 ,并按照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得出了必须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实施整合的结论。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实施整合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滞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机构,着力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破解农村金融匮乏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角度重新审视农村金融服务问题,通过分析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存在的问题找出创新动因,把交易成本作为研究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主线,从政策、供给、环境等方面寻找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机构建设关系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已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分布格局。只有明晰农村金融需求,才能根据各农村金融机构的特色制订发展战略。本文根据不同层次主体金融需求的差异性,提出相应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加速情况下,为引导资金流向农村而自上而下的建立的一种商业化经营的农村金融机构,其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本文分别对它们能否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不足做了有益探索,指出村镇银行存在制度设计缺陷、金融服务水土不服、政策支持缺失等问题,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商业性组织存在贷款偏离农村和农业的倾向,正规合作性质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有商业化经营冲动。认为构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将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合作金融相融合,民间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围绕增加农村信贷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适应农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整体推进,协同配套,重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健全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要在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在提高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针对农户生产规模小、抵押担保能力弱的实际,建立和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信贷经营机制,通过农户小额信贷和联户贷款等方式,不断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2.…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农村金融机构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19,(11)
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速度发展越来越快,但与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还有不小差距。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不小的机遇。抓住时代的脉络,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浪潮下,信息化建设将迎来新的阶段性胜利。文章从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写到现状,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经验,提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