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在征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政府对征地补偿的计算应当综合考虑土地区位条件、投入情况、耕地用途以及预期效益、当地城镇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和农民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因素。在征地补偿的方法上应进行改进,科学制定征地补偿费标准,要研究农用地分等和估价成果、产能核算成果的应用,为土地管理的数据管护向质量管护转变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按原用途补偿导致土地补偿费偏低,政府定价导致土地市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要改变国家的征地补偿指导思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征地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公开市场价格为补偿标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地价评估体系是解决我国农村征地补偿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五一农场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了解五一农场社区的工作职责和团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征用的市场化补偿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土地征用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标准偏低 2004年新的征地补偿标准虽然考虑了多种因素,对农民的补偿额度也有所提高,但是按照农业土地收益进行补偿的基本思路并没有改变。保留按原用途补偿的指导思想,不符合地价形成规律。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在执行补偿标准时往往就低不就高;有些地方虽然执行了30倍的最高补偿标准,仍然不能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有些地方财政吃紧,干脆压低补偿安置标准,甚至拖欠补偿安置费。  相似文献   

5.
刘知博  石培基 《商》2015,(1):69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土地征收政策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土地资源使用情况而不断调整。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作为土地征收政策的重要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改革。纵观中国60多年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变迁,可以看出,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具有明显路径依赖性,并且一般发生在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迁之后。因此,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变迁的研究有助于为新形势下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提供借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设计应是在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以及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原则下,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顶层设计,科学研究,合理制定的兼顾农民、用地单位、政府利益的公平、公正、合理、高效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马祥玲 《商》2013,(13):357-357
一、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1、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只注重对农民当时的经济补偿,而没有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将如何生存。失地农民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困难就是如何顺利地农转非,尽快地成为城市居民。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背景下,大多数被征地农民在经济上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距,而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并不能弥补这个巨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  相似文献   

7.
在征地制度体系中,征地补偿制度具有核心地位。对被征地人进行合理补偿是国家土地征用权运行的必然延伸,对于保证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被征地人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补偿的标准往往是征地实践中政府、用地单位和被征地人博弈的焦点。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低征地补偿的诸种因素,以期在实现社会整体公平的理念下提出河南省解决征地补偿安置的系统性方案。  相似文献   

8.
强培 《江苏商论》2008,(1):152-154
英国对土地征用补偿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包括土地征用补偿原则、补偿范围和标准、土地征用补偿的估价期、补偿争议的处理等。文章对英国土地征用补偿制度进行分析,对比我国在征地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了英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黄善明  黄敏 《现代商业》2011,(21):70-71
征地补偿问题是征地利益矛盾中的焦点问题。论文通过成渝两地调研,对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民对于征地补偿制度的满意度与农民的家庭收入状况直接挂钩。因此,要缓解征地利益矛盾,需要探索土地征用补偿的多种模式,使补偿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失地农民的收入产生持续联系。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房屋拆迁过程其利益多方受损,集体土地房屋补偿价格未体现市场特性,也没有实现公平性,本文认为建立征地补偿应以维持被征地人民生活水平为原则,考虑农民利益的长期保障,建立市场化征地补偿标准,拓宽补偿范围,灵活运用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建立公正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本着遵循产权平等保护的理念,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规则,切实...  相似文献   

11.
吴先强 《商》2014,(26):50-51
在未来中国发展中尤其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中,农地的征收及转用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其中,征地补偿是核心。台湾地区的征地补偿模式,对大陆的征地补偿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在介绍我国台湾征地补偿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征地补偿经验进行了详述,进而建议祖国大陆在做好顶层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补偿的标准及内容,按照公益性用地和经营用地两条路径来进行征地补偿改革,创新征地补偿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12.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征地补偿安置模式各有利弊,单一的补偿安置模式并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安置需求。因此,创新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合理分配土地收益,建立失地农民长效保障机制,实现补偿安置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关子农地征用补偿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筠 《价格月刊》2004,(1):11-13
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激增,诸如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太低、征地行为不规范、征地补偿措施不完善等。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土地补偿办法,对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以及增加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都  相似文献   

14.
征地补偿标准的改革是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我国当前实行的低征地补偿标准是导致征地冲突频发的重要原因,以市场价值标准来对农地征收进行补偿既是解决当前征地冲突频发的现实需要,也是商品交换应遵循市场规律的理论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征地补偿标准的规定随着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而几经变迁,本文对我国征地补偿标准进行的制度演进分析表明,我国的征地补偿标准正在朝着符合现实和理论需要的市场价值标准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5.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之一,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文章从我国当前征地管理工作实际出发,主要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围绕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展多元安置途径等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朱凯 《商》2014,(45):204-205
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作为城市建设的根本土地则成为建设最重要的资源,而我国集体土地就成为了征收的聚集点。随着大量土地被征收,加之目前我国征地补偿的标准较低等,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农村因征地产生的纠纷频繁发生。我国法律虽有规定,但仍存在不足,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标准、救济程序等,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土地征收补偿的过程都由政府单方主导,被征地集体及农民的参与程度很低。本文通过永嘉县行政诉讼案件分析,查找温州地区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程序构建。  相似文献   

17.
征地的生态补偿是个系统工程,应体现公平、效率、正义、完全补偿的原则,本质上是生态利益的分配。征地补偿涉及到征地者、被征地者、用地者等相关方的利益,征地的生态补偿问题关系到政府、企业、被征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被征土地地域与被征土地相邻地域的生态利益关系,征地生态补偿机制是否完善关系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是否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土地征用制度是世界各国为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而设置的最基本的法律制度之一,有很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文章从我国当前征地管理工作实际出发,主要从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围绕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拓展多元安置途径等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矛盾激增,诸如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太低、征地行为不规范、征地补偿措施不完善等.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土地补偿办法,对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以及增加政府决策的科学性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翟龙源 《商》2015,(4):43
目前,我国有关农村土地征收补偿问题的详细法律法规尚未制定。根据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历史变迁,结合中原经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当前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针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土地征收补偿不足以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征地过程中农民权利严重受损等社会问题,研究如何创新和完善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以及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权益,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