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的形成过程 我国历史上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存在着不平衡性。近代,随着东南沿海城市开埠,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最早在这一地区出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敲开中国大门,最早接受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因而经济迅速发展,更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历史沉淀的结果,更带有半殖民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契机□杨松华多年来,“中国因素”一直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地已经成为香港经济持续繁荣稳定的强大支持者。香港回归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势头,必将给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香港将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70年代以前,香港经济结构调...  相似文献   

3.
中国房地产的前景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用什么有效手段促进房地产及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一直是近几年中外经济界人士关注的问题。如果从中国房地产的兴起以及世界近代开发潮的历史深入探究以上问题,是得出科学结论的有效途径之一。基本建设“压”而不“缩”中国基本建设的发展是中国房地产开发业兴起的前奏。而基本建设的增长是由国内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决定的。近二十年间,中国政府采用行政及经济手段干预最多的莫如基本建设,几乎每一年政府经济部门都把压缩基本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去落实。然而基本建设却愈压愈…  相似文献   

4.
总结并反思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成果,提出应从四个重要层面进行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即区域城镇发展与城镇体系、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城市文化。对这四个层面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近代城市的发展动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分化所导致的城市物质空间重构,以及西方城市文化对传统中国城乡模式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量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演变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影响力,从洋务运动、改良维新运动以及辛亥革命一系列历史事件出发,分析了在近代中国不同时期这种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认为这种决定因素主要依托于统治阶层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力量对比。即满足民众是思想具有影响力的基本条件;是否需要满足统治者,则要视统治者力量强弱而定。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新世纪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强大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铁臻 《经济界》2000,(1):32-36
21世纪即将到来,新世纪是人类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中国的经济仍将有可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城市化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化将是新世纪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强大动力。一、城市化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年鉴》资料,1992年美国城市化水平为76%,日本为77%,英国为89%,法国为73%,加拿大为78%O中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改革而发展的。城镇人口1949年3949.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19…  相似文献   

7.
晚清开放初期中坚人物的陨落──徐继畬四论王振锋自从中国进入近代,尽快实现近代化便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成为有效地抵抗入侵和振兴中华希望之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客观上造成了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契机,也为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创造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一年多以前,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将中国经济的巨轮卷人了风暴的漩涡.与此同时。中国就业这块甲板也面临着巨浪的考验。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曾坦言,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相似文献   

9.
张殊琳 《活力》2005,(6):340-341
近代哈尔滨的服装业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发展历史,那一时期的哈尔滨对中国近代服装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回望其发展的过程既有特定的历史、地理因素形成的客观外在条件,也有经济、文化、政治等要素决定的内在原因。探询那段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与理解中国近代服装产业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想就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和政府政策,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运用经济周期学说,从动态角度.考察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第二,运用有效需求原理,从比较静态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运行在总量状态上的特征;第三,运用宏观管理理论,从政府角度,研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选择。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前场经济周期变化的最新趋势自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过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的30年,其路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阶段是1978年以来的20年,其路径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11.
阳光  刘聪图 《物流时代》2011,(11):76-77
马帮是近代我国边远山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尤其在云南,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而近现代的马帮运输却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承担着重要的物流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12.
市场的二重性:“撒旦的磨坊”与“财富的魔法师” 史学常识是:在政府出现以前,在市场出现以前,人类集群而居,形成大小不等的社会长达数万年。近代欧洲向新大陆殖民,在北美13个殖民地政府出现之前,在市场生成之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程度的提高和各项政策的放宽,民营经济以前所没有的速度发展,它以极强的市场活力和对社会经济的突出贡献,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个科学论断.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在近代以前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各项指标都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9世纪之后中国综合国力急剧下滑,进入了历史低谷.中华民族盛衰的历史变迁的根源就是创新.由此可见,创新对实现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曾祁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F0002-F0002
由广西桂学研究会编撰、潘琦主编的论文集《桂学序论》20l0年10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西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区域。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广西作为一个多样文化的交汇地,其文化生成具有十分独特的多样性特征。在中国文化变迁史的视野中,广西桂林一带在近代以前,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16.
马兹晖 《人力资源》2011,(10):80-83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城镇化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控制的放松,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快车道。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提升了约30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即将超过50%。但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来看,中国城镇化程度仍然滞后了近10个  相似文献   

17.
这里是中国改革的风向标,这里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浓缩点,这里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第三级,这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门户,这里是东北亚地区最活跃的发展热土——天津。  相似文献   

18.
东方证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益民日前在“21世纪的全球十字路口”为主题的研讨中说,“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来看,只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得当,对中国不失为一个机遇,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促进。”王益民认为,1988年以前,中国是短缺经济时代,之后进入出口导向型经济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一、洋务运动传入西部19世纪中叶,随着洋务派把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引入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近代工业也在闭塞落后的西部洒下一缕光华。其中,西北近代工业与左宗棠在该地的军事、政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西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西南亦出现了近代工业火种。1886年,洋务派在贵州省镇远县兴办青溪铁厂,使其与江南造船厂等并列,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民用工业之一。二、抗战时期工业西迁抗日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很不平衡,工业布局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海地区,内地和边疆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很少。1937年11月,开始了厂矿…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国家审计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基于职业化的角度考证近代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人员准入、职务职称评定、独立性保障、职业道德建设以及后续职业教育等方面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发现近代审计机关业存在的专业人员比例偏低、裙带关系明显、人员流动频繁等制约审计职业化发展的问题,这对当前审计职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