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与以往基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的国际产业转移不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在此背景下,产业转移的特征、动因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对此进行了归纳,并揭示了其进一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转移逐步深入至生产工序层面,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国际产业转移新模式,即"产业片段"转移模式。该文重点剖析了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点,以及产业片段化转移对相关国家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升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使产业分工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正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参与,承接国际与区域产业的转移,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分解与资源全球化配置中把握机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在协同互动中推动产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而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理论视角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持续深化主导了本轮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根据产品价值增值特性组织全球生产,促使产业转移的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我国应沿着全球价值链阶梯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转移方式和价值链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胡玫 《生产力研究》2014,(12):54-57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技术特征,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文章尝试总结论证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全球分工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的产业承接环境出现了哪些新的时代特征,这将有利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承接转移的微观基础,营建区别于其他要素禀赋优势相近的国家的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模式需要根据中国自身的结构性特点做出调整,由单纯的强调产业承接转向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政策目标组合。这种变化也要求形成组合式的政策环境与之适应,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对外贸易的角度重新梳理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及发展趋势;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国内的区际产业研究成果。认为国内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与国际产业转移差别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地区实际结合较紧密。最后,笔者提出了目前产业转移研究的三方面不足。  相似文献   

9.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产业在空间上发生移动,目的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分工结构的优化。产业转移是产业转移国或地区与产业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郑州经济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郑州市为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把握好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关键机遇期相当重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郑州市"十二五"时期应在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指导下,在明确郑州未来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承接境外、域外产业转移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速实现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实现郑州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探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不同区域的政府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缩小发展差距的一种基本战略。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章提出了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几种主要模式:成本导向型转移、市场开拓型转移、多元化经营型转移、竞争跟进型转移、供应链衔接型转移、追求规模经济型转移和政策导向型转移。  相似文献   

11.
孙明贵 《经济师》2012,(4):12-13,15
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在内在机理不同于国际产业转移,对其内涵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位移论、过程论、时空论等三种代表性观点。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则可以概括为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禀赋、区域商务成本、离心力和向心力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产业转移问题,但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多处存有产业转移的思想和观点。马克思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质是国际资本流动,动因是资本追求高额的利润。20世纪以来,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实践发展了马克思产业转移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产业转移理论,对于指导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技术特征,这些因素的变化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际产业转移。尝试对中国产业转移的路径依赖和产业转移粘性等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产业梯度转移面临的两难选择和潜在优势,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在国内目前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以及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全球化,使一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与全球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与投资自由化和生产国际化相伴而生的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极大地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的变化与影响;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美国和欧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笔者认为,国际产业转移与美国和欧盟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相辅相成和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福建产业梯度转移正在逐步推进,省内区际产业转移势头良好,但产业转移的效果仍未得以全部显现.根据《海西规划》和福建省“十二五”规划,未来一段时期,福建应该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的功能定位,加快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鉴于此,本文以福建区际产业转移效应为主题,分析其机理、现状与特点,以此为今后福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沿海内陆对口帮扶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实现中日产业高效对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建忠  高峰  孙凤 《现代财经》2006,26(11):49-53
国际产业对接是国际分工的表现,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反映了中国在中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应根据中日产业对接的特征和对日本产业转移趋势的了解,结合中国产业及经济发展要求,对如何实现我国的中日产业高效对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的集聚发展、相互间渗透发展以及产业持续发展构成了新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国际产业转移也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高度化、区域内部化、转移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投资主导、组团式和产业链整体转移以及全球价值链增殖环节的梯度转移等等。  相似文献   

18.
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现象日趋明显,区际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考虑,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构成具有正反馈效应的经济动力系统。产业集聚的形成伴随着产业转移,而经济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会随着产业转移而发生动态演化。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但却未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政府期望和梯度转移理论所揭示的现象有较大距离。通过对西部典型地区南宁市的实地调研,从转入地的角度探讨区际产业转移缓慢的原因,揭示出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元的,除生产成本外,配套产业情况、土地管理方式、以及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乃至地区文化都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生产成本"的内涵与国际产业转移不同,劳动力成本的区际差异不会明显驱动产业转移。基于南宁案例的剖析后认为,由于缺乏产业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能会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手段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工业化模式因国际环境、资源禀赋、市场规模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产品内分工是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现实背景。该文尝试从产品内分工角度,找寻国际产业片段化转移、研发全球化、全球生产一体化等条件下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探索适合我国资源禀赋特征、符合当前全球生产组织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