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补偿是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保育与环境消费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湖北省十堰市的生态建设为例,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源保护对十堰市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在水源区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生态补偿角度对水源区补偿资金数额、来源、补偿时间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合理测算生态补偿资金数量及其分配方式是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为例,在全面评估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调入水量等因素,估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调节系数,尝试性地研究了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数量及分配方式。结果表明:2014年水源区生态服务价值总量为3 225.97亿元,比2006年增加159.45亿元;中央政府承担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量为18.8亿元,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等省市承担生态补偿资金量分别为11.28亿元、10.43亿元、3.1亿元和3.38亿元;陕西、湖北、河南和四川等4省水源地分配到的生态补偿资金数量分别为30.4亿元、9.15亿元、5.86亿元和1.56亿元。  相似文献   

3.
略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属于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其补偿方式有着复杂的多样性,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应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和补偿主体多元化机制,强化和完善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实行水源区生态标志制度.  相似文献   

4.
结合陕南水源区概况分析了建立南水北调中线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论述了建立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中的三个核心问题。在建立南水北调中线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时,受水区应对陕南水源区给予合理补偿;在测算补偿标准时,机会成本法可以作为参考,在有效协商后形成合理的标准;产业补偿这一方式对于陕南水源区生态补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目前广为关注的热点.从生态旅游的视角研究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方法,在研究水源区生态环境概况及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旅游是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性选择产业,并提出了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进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开展水土保持、绿化江山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要加强公民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结合新农村改造,重新布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居民新区;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检测体系、生态及水资源补偿机制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量的确定和补偿的分配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点和难点。从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建设成本出发,测算了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生态建设工程的外部生态补偿,探讨了受水区生态补偿分摊方案和水源区生态补偿分配方案和分配原则,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提供参考。以生态服务价值为基础,结合实际状况进行适当修正,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评估得到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实施后每年所增加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54×105万元,引入生态价值发展阶段系数调整后的结果为1.12×105万元。根据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益不同,进行再次修正,可知水源地生态工程使水源地以外地区增加生态服务价值3.61×104万元。在考虑生态建设成本后,测算出水源地每年应得到外部生态补偿4.145×104万元。在此基础上,以受水区用水比例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权重,探讨了受水区生态补偿分摊方案,以各生态建设区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比例为标准,探讨了水源区的生态补偿分配方案和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7.
水源区居民是水资源保护的贡献者,对水源区公众受偿意愿(WTA)的理性评估,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理论探索、实地调研和模型分析,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扬州市为例,开展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的WTA值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442份有效样本中,居民具有受偿意愿的比例为75.11%,采用非参数法和参数法综合评估得出WTA均值为443.29元/(人·年);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公众WTA的影响因素,得到年龄、对当前生活用水水质的满意程度、工程给个人带来的影响对WTA影响显著;最后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从内部公众背景、外部环境政策等角度,对构建跨流域调水水源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激励机制。研究可以为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立完备的生态补偿机制是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久有效运行的关键,合理有效地测算生态补偿标准及其分配方式是重中之重。基于水源区2012—201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法,计算分析了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及受水区各省份之间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结果表明:(1)水源区2016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4 260.64亿元,比2012年减少了63.57亿元,比2014年增加了9.16亿元;(2)水源区应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为149.2亿元,而受水区愿意支付的生态补偿资金为84.73亿元,国家每年通过一般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给水源区约18亿元,但仍有46亿元的生态补偿资金缺口;(3)采用离差平方法确定了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4省份每年应承担的生态补偿资金分别为26.91亿元、22.20亿元、14.66亿元和20.96亿元。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内涵及原则,充分应用生态补偿依据及方式的方法体系,通过松华坝水源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及水质改善与保护投入分析、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机会成本评估、制订松华坝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提出实施生态补偿的设想及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需求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水源保护区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发,运用外部性理论对水源区农业生产活动方式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间的关系及区域内农民、区域外社会成员、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进行探讨,并通过水权理论提出了解决水源区生态保护外部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