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炒客凶猛     
张初 《新经济》2010,(1):64-67
即使风雨飘摇,中国楼市依然能肆意狂飙,“炒客”的身影在这场资本大战中异常醒目,尽管千夫所指,他们依然一往无前。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每每与人谈起关于楼市应怎样才能进一步吸引购房者的话题,总会听到些好的设想。应当说,无论政府住宅建设部门,还是具体到每一家房产开发商,他们为城镇居民买房的确是动了不少脑筋,做了不少实事的。 然而笔者最近在分别接触过一些卖房和买房人之后,发现被人们谈论最多的,无非还是价格、房型以及小区的个性化等。相对于今天有些发展商不断推出诸如“亲水”、“亲子”之类显得较为空洞的“新概念”,不免生出几个想法。 名贵而不高贵,楼市新卖点 都说近两年楼市销售人气不振,但笔者最近在房产市场走过一圈之后,却发现事实上…  相似文献   

3.
于洋 《商周刊》2011,(4):79-79
2011年1月27日上午,由青岛房地产经理人俱乐部主办、麦迪绅集团协办的北部地产“围话楼市共赢——”主题沙龙,在位于城阳魅力之城的布卢森咖啡厅举办。沙龙旨在共同探讨楼市现状,总结2010年调控年的市场情况,并预测“国八条”、“限购令”下的青岛楼市走向,在青岛市房协开发委秘书长冯显泉的倡导下,出席的嘉宾“放开说”、“谈真实想法”,从不同角度交换着各自的看法,视角独到。  相似文献   

4.
《广东经济》2014,(6):39-42
正近日,"楼市春天派"的领军人物任志强说:"中国楼市无泡沫,房价下降绝对不会持续下去。"一般认为,楼市春天派以任志强、陈宝存、董藩、朱大鸣4个楼市唱多者为代表,被称为"楼市春天派"。其核心人物、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曾发表一篇名为《"刻舟"岂能"求剑"》的博文,核心观点是,中国政府出台的所有房价调控政策,目标从来都是打击投资、抑制消费、增加税费,却没有任何措施  相似文献   

5.
蒋劲劲 《商周刊》2013,(20):53-53
中国投资者已经将国内房地产回暖的信心延伸至了国外,在这种信心的带动下,强大的国内购买力已然为那些发达国家的商业地产注入了强心针。调控不能阻止投资者进入楼市的决心,连国界也难以阻挡强大的中国投资客。近段时间,国内众多商业项目的面市为等待已久的投资客找到了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清泉 《经济视角》2006,(2):67-68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朱家一后生(排行老六)怀揣秘方再度出山,在城里开了一家腐乳厂.生意日渐红火.于1995年正式成立了“珲春市朱老六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朱老六”商标,2002年公司又在长春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立了长春市朱老六食品有限会司,占地20余亩,拥有员工100多人。主要产品有青腐乳、红腐乳、老婆醋、高粱醋等。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名牌产品。“朱老六”商标也被省工商局命名为吉林省名商标。 本着“产品源于人品,诚信成就未来”的企业经营理念。长春市朱老六食品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研发更好更新的产品.也从未停止过对产品质地、口味、口感的改良提升。  相似文献   

7.
李强 《商周刊》2011,(21):58-59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旧五条”自2010年9月29日出台以来,限购、限贷、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监督问责等“五大利器”在楼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洋 《商周刊》2011,(3):65-65
2010年,在楼市政策调控频繁、市场波动的环境下,孤注一掷地投资住宅开发已明显不合时宜,与政策“扳手腕”的结果也只能是伤痕累累。面对国内经济回暖,各类企业的经营情况好转日趋明显的现状,善于审时度势,迅速“转身”的开发商纷纷调转船头向商业地产扬帆,将商业地产视为避风港,从而成就了商业地产的“风生水起”、“加速奔跑”。  相似文献   

9.
于洋 《商周刊》2013,(9):69-71
伴随着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的通车,“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西海岸的利好,西海岸楼市成为了青岛楼市中最具活力的板块。万科、保利、龙湖、世茂等地产大鳄纷纷涌入,一个个新楼盘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西海岸新区这片地产热土迎来了房地产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库存的高企。以及步步高升的房价。随着桥隧利好渐渐被消磨以及随之而来的楼市调控,西海岸楼市也正式迈进了“下半场”——去库存。  相似文献   

10.
于洋 《商周刊》2012,(19):57-57
什么叫泡沫?拿针戳一下就破了,那才是泡沫。说中国楼市有泡沫,那为何用什么政策都戳不破?经济学家张五常曾在今年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商业领袖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的楼市泡沫是钢做的,而且还得继续涨。  相似文献   

11.
在2014年楼价迎来拐点时,多地市地方政府却对中央下发的“限购令”、首付比例上松绑,使中央楼市调控政策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论述03年以来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三个阶段,来描述楼市调控政策的变化,并从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及房地产泡沫指数等方面指出房价偏离调控目标,以此来阐述中央楼市调控政策的失效。同时,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政府的利益分析、消费心理分析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分析来讨论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毛丽冰 《经济月刊》2012,(8):102-104
2012年已过半,全国多地房产成交量从年初低迷到“金四银五”、“红六”一路攀升,楼市变化“跌宕起伏”。当前,蓄积已久的刚需似乎集中爆发,无论楼市成交量还是土地市场都出现了回暖,房地产的“冬天”似乎比很多人预料的结束得早。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上海房地产发展及价格走势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真  赵宣  轶鸣 《经济前沿》2004,(5):29-32
在各方对上海楼市走势预测中,尽管权威部门做出过上海房地产全年增幅12%的预测,但仍有上海2004年房价下调与盘整的猜测。中房上海指数显示,上海房价2004年一季度涨幅创18个月来的新低。与此同时,上海的房价首次超过北京,以每平方米5118元的均价成为“全国第一”。就此敏感时期,北京传来消息称,一向以“贵”著称的北京房价在经历了3年走高,一年盘整之后,终于拉开了降价的序幕。北京房价下降,引起了人们对上海楼市关注,北京楼市的降价风波,是否会影响到上海楼市的价格走向呢?北京房价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对上海楼市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不会对上海楼市特别是上海房价产生实质性影响。毕竟,两地不同的市场环境,住房要求和比价效应使两地在不同的内外因驱使之下形成不同的市场走向。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先后在2009年底、2010年初出台了“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限制投资投机购房,支持自住需求,以期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2010年,在国务院两轮楼市调控的重压下,楼市仍然坚挺,一些城市“地王”以及“日光盘”频频出观.住建部曾经公开坦承,“2010房地产调控失败”.但是中央政府对房价调控和房价回归合理水平仍然持有坚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5.
冰火之歌     
2015年过半,我们不仅经历了上证指数从3350点到5178点再到3795点的过山车行情,也共同见证了楼市由冷变热的“奇迹”. 光耀地产卷入资金链危机,融创收购佳兆业,地产股再融资闸门敞开……2015年上半年全国楼市唱起了“冰与火”之歌. 这种“胶着”状态正被近期席卷一线城市的购房热打破,并且购房热潮已开始向1.5线城市蔓延.不少人在股市中碰了一鼻子灰,遂将目光投向楼市.  相似文献   

16.
柯峰  李峰 《经济研究导刊》2011,(28):182-183
2010年是中国楼市调控最为严厉的一年,这一年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这一年,楼市波涛汹涌,1月的“国十一条”、4月“新国十条”,保障民生政策不断出台,逐渐严厉。自9月起楼市调控政策更是月月新,提高贷款利率、提高首付比例、限购令……然而这些政策均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楼价甚至一度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住房。但是住房是一个国家的最关乎民生的因素,必须予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发展。买不起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剖析,一是没有钱,缺乏购买能力;二是房价太高,超出购买能力。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土地流转角度来分析,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于洋 《商周刊》2013,(3):58-60
2012年,楼市“寒冬之年”。二手房市场更是在悲观中徘徊。很多中小型中介公司陷入困境,不是闭门歇业就是被兼并收购。然而2012年末的各地二手房市场却捷报频传。“量价齐升”也从前期一线城市的零星现象,逐渐演变为接力状态,强劲的“翘尾”行情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接下来的2013,是否“翘尾”仍在?记者通过探询多家知名二手房机构,试图揭开此中真相。  相似文献   

18.
香港去年起推出三项楼市调控措施,但仍未获香港特区政府立法会通过。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担心,相关议案迟迟未获批,可能导致香港楼市再度炽热。 香港政府于去年10月推出“买家印花税”及加强“特别印花税”,又于今年2月再推出“双倍印花税”,连番推出调控楼市措施,以控制急速升温的楼市。  相似文献   

19.
宋鑫陶 《商周刊》2012,(5):46-47
曾经一度在行业内被视为技术低端产品的微车,因为五菱荣光的“大微客”概念,重新开启了微车的新时代。而之后的五菱荣光加长版。也被业界认为其诠释了全新的“大微客”概念。上汽通用五菱也借助不断推陈出新的商用车产品。确立了自己在微车市场的行业地位。  相似文献   

20.
晒客,新兴的网络名词,“晒”古有晒书,现在引申为“显摆”,现在意指在网络上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群人被成为晒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