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eldstein-Horioka之谜的中国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春海 《世界经济》2007,30(1):39-48
本文在对Feldstein-Horioka之谜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利用1978~2004年的数据,分析中国的储蓄-投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在长周期样本中,中国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且国内投资对国内储蓄的敏感系数较高;在分阶段的短周期样本中,资本流动性的变化对储蓄-投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资本流动性不能解释中国储蓄-投资关系的特殊表现,主要原因之一是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的不可分性,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增长阶段和增长模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VEC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政府储蓄虽然对投资影响较大,但它与投资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资本形成的真正来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3.
Feldstein和Horioka1980[5]年的论文揭示了发达国家储蓄和投资的高度相关性。尽管由该结论导出的资本市场低流动性的推断还没有被普遍接受,这一结论本身却不断被后续研究所证实。本文对该研究就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首先,考察的对象包括了以往研究所未涉及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次,除了国内储蓄和投资外,本文还研究了国内储蓄和国际投资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各种国家类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储蓄和投资相关性是所有国家类型中最高的,而预算软约束可以解释社会主义国家这种高度的相关性。本文还利用现有样本研究并分析了在Feldstein and Horioka之谜中涉及到的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04年期间的样本数据,对我国储蓄与投资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VEC模型的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与投资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均衡关系和显著的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同时,Granger因果检验说明了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之间可能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政府储蓄虽然对投资影响较大,但它与投资之间并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资本形成的真正来源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5.
在货币一体化进程中,要素是否可以流动被认为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是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在东亚,由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远不及欧元区成立之初的欧盟各国,因而有学者认为东亚不太适合组建一个货币区。通过分析得出,虽然东亚各国的资本可流动性有较大差别,但资本的流动性可视为组建货币区的事后行为,并不妨碍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而东亚各国的工人工资弹性与欧元区相比较好,可以弥补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劳动力要素流动性较差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业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储蓄与投资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储蓄对国内投资仍然起根本性作用。但随着国际产业资本的大量流入 ,中国的储蓄与投资的回归系数出现了一些变化。在没有国际产业资本流入的条件下 ,中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变化呈很强相关性 ,但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国内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相关系数明显下降 ,国际产业资本流入对中国国内投资已产生一定的影响或“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一个健康的非正式的天使投资市场对风险资本市场的繁荣至关重要。我国在天使投资部分几乎陷于空白的现状业已成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正常发展的掣肘。本文以天使资本发展较为先进的OECD国家为例,论述了天使资本在OECD国家运作的特征及经验。并借此对天使投资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国英 《特区经济》2007,224(9):212-213
流动性过剩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章从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外汇储备、居民储蓄、企业、政府储蓄以及国际投机性资本等角度分析了流动性过剩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4):1-21
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是全球经济失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金融体系效率高的国家向金融体系效率低的国家输出“金融中介”功能,帮助金融后进国完成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结果前者国家储蓄小于投资,经常账户逆差,净输入资本;后者储蓄大于投资,经常账户顺差,净输出资本。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这样既造成储蓄“虚高”于投资和经常账户“表面盈余”,又造成资金在行业的配置过剩和不足并存,使得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为国内投资融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郑兰祥  祝伟 《特区经济》2006,(11):80-82
本文根据1982~2004年有关数据计算了我国“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在此基础上,引入“地下部门的净金融投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实际利率”及“实际投资增长率”变量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各个变量对“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偏离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金融活动会导致资本形成与国民储蓄正向偏离,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1.
游资是指没有投入到实物经济领域,处于虚拟经济领域呈游动状态的资本,即用于银行储蓄、政府愤券、商业票据和其它流动性很大的流动资产的投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52-2006年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储蓄率、投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脉冲响应函数、Granger因果检验、方差分解模型以及动态相关系数等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储蓄率、投资率之间体现出较强的当期相关性,具有影响关系上的近似对称性;三者具有类似的波动模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方向.经济增长率分别是投资率和储蓄率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不成立.投资率与储蓄率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说明了投资效率不高.为了增强投资的产出效应,应当适度改善投资结构,加强对可贷资金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的畅通,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当放在启动消费上.  相似文献   

13.
<正>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两线作战”。第一条线是资本流动性供给。它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市场中的“可投资资本”供给,这要求适宜股票投资的资金(包括社保、险资以及居民储蓄等)更多配置到资本市场;第二,央行供给长期甚至超长期基础货币,向市场注入大量长期资本流动性,这不仅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的匹配数据,利用OP方法核算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和省域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国制度环境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和省域TFP,向OECD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TFP的提升作用优于非OECD国家,研发加工型对外直接投资效果要优于其他;但在空间相关性上,省域TFP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效应,即TFP较强的省份对周围省份的TFP产生负向影响;母国制度环境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的TFP;对外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TFP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无法提升国有企业的TFP。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名录的匹配数据,利用OP方法核算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母国制度环境、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和省域TFP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国制度环境和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提升企业和省域TFP,向OECD国家开展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TFP的提升作用优于非OECD国家,研发加工型对外直接投资效果要优于其他;但在空间相关性上,省域TFP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效应,即TFP较强的省份对周围省份的TFP产生负向影响;母国制度环境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的TFP;对外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TFP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无法提升国有企业的TFP。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文章提供了分析中国双顺差问题的一个理论框架,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意味着中国未能真正利用外国储蓄为国内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相反,中国通过经常项目盈余成为了资本输出国。文章分析了双顺差的本质以及国内储蓄-投资缺口同外汇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双顺差的政策根源以及可持续性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双顺差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家风险资本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两条:第一,高科技企业的R&D投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往往超过企业本身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即"溢出效益";第二,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投入会对私有资本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基于上述两点,各国(地区)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不断增加,其中以美国、以色列、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最为典型.事实上,当今美国许多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如苹果计算机、康柏、联邦快递和英特尔等都曾受益于多个政府风险资本项目的资助.据不完全统计,经合组织(OECD)国家每年大约投资40亿美元,用于支持和扶植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全球经济的失衡成为世界经济的热门话题,国际经济组织与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参与了这场辩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全球经济的确失衡了.它表现为:各国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在拉大、单个国家内及国家之间的贫富收入差距在扩大、各国的储蓄与投资差距似乎也在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及发展集团之间的差距在扩大,等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正蓬勃展开。欧洲和北美从制度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东亚和环太平洋地区虽还没有达到制度化阶段,但实际经济运行却以高速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现阶段渤海湾地区有关各国之间讨论经济一体化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二十一世纪是东亚时代二十世纪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事件是东亚各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过去SOO年间大西洋西方国家和东亚各国之间经济差距一直在加大。西方国家通过科学革命、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财富和力量的积蓄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而东亚各国没有摆脱传统结构的束缚,出现了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印度的要素禀赋相似,但经济发展模式却截然不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通过保护产权来激励投资,它也可以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性来改变要素配置,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体而言,中国的劳动和土地制度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性。高流动性加强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创造了"世界工厂"。相比之下,印度的劳动和土地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正式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流动。割裂的就业市场因此削弱了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规模优势,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反而引导资本投入到相对高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形成了"全球办公室"。理解国内制度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对国家治理有很大的启示。尽管劳动力的高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但通过限制个人权利而使劳动力流动性被动提高却可能伤害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