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经济发展速度是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是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速度,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速度问题如何认识,以及今后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经济发展持久稳定的高速度,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一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有更高的发展速度已为实践所证明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速度上的优越性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拿我国来说,建国以来虽然是在顺利和曲折,成功和失败的交错中前进,真正集中力量从事建设的时间并不多,但三十年总的发展速度仍然高于资本主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在对外援助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地对待受援国政府和人民,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全心全意地为受援国人民服务。1960年,周恩来总理曾为我援越南专家题辞:“我亲自看到这个厂内越、中两国的工人和专家合作得很好,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我还担心,是不是所有从中国来的专家和工人,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今天,我国要用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引领社会的前进,这本身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我们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既要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政治目的和虚伪欺骗性,又需要借鉴和吸收其部分合理内涵。这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私营经济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要发展私营经济 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私营经济?目前,社会上有3种看法,一是我国的生产力落后;二是我国的生产力是多层次的;三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概括说到底都是用生产力的原因来解释的,因为初级阶段也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问题。这种理论实际上是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论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我们不能机械地来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原理,因为马克思的这一原理是从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王琢 《经济纵横》1989,(11):20-27
<正> 十年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十年来,我们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探索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开始了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尝试。从而初步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中确实也存在某些突出的失误,这就是明显通货膨胀。据我看,通货膨胀并不是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而是由于我们理论上和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这种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革的宏观理论选择失误;一是改革战略的选择失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组概念,经济工作者谈论不少,争论较多。我国现在是不是“买方市场”?今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应当建立“卖方市场”?还是应当建立“买方市场”?我认为:这是如何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商品供求矛盾的问题,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发展的格局问题。它涉及到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涉及到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方向,因而也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一个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卢嘉瑞 《经济纵横》1993,(12):22-25
<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是一个新的课题。把14年改革实践中处理这方面问题的一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加以总结概括,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为起点,以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问题为核心,把理论的和实证性的分析相结合,力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出一些新的认识。一、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第一,企业必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企业法》和《条例》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反思和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地向人们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同私有制是冰炭不相客的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模式时,社会个人所有制、虚拟私有制、劳动者实所有制等主张被提出来了,不管提倡者如何辩解,人们还是认为这些理论主张都摆脱不了私有制的影子。问题不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私有经济成份能否允许存在,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已经解决了。问题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能否吸纳私有制作为构成因素。这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特别艰难的理论课题。忠东同志的文章是在已有的研完结果基础上,正面地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忠东同志申明: “可能人们会认为,这篇文章表明作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叛徒,然而,作者却真诚地相信,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产生的私有制不仅不会葬送杜会主义,反而会使之变得成熟起来。”我们认为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的诚实态度和探索勇气,是应当受到鼓励的。至于文章的论证和结论,有不少发人深省的新思路,也难免有疏漏之处;但是,评价一种新理论,不能仅仅看这一理论体系是否成熟,而应该首先看这一理论是否提出有待解决的有价值的新问题。好在忠东既已正面地提出了问题,这就为深入研究和讨论创造了一个开端和起点。我们相信,有了开端和起点,攀登真理的高峰就不难了。  相似文献   

9.
<正> 由杨坚白同志主编的《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书,不久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专著。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问题》一书,集各家之长,各有独到之处。本书的出版,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国民收入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我怀着很大的兴趣读完了这本书,很受启发,得益甚多。感到这本书特别成功的地方,在于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问题》一书适应当前我国计划体制与计划方法改革的需要,能为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水平服务。这是主编和作者们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的是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包括个人生活需要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需要;另一种看法是,除此之外,满足社会在扩大生产、增强国防、实行管理等方面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关于生产单位有没有区别于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包括不包括价值的生产或生产单位的局部利益,也有一些分歧。为什么会有这些分歧?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的问题。一些同志大体上是在最终目的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而没有考虑社会主义生产是否还有各种中间目的;另一些同志实际上是把最终目的和这样或那样  相似文献   

11.
生产发展速度问题,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极端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然而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速度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政治经济学在谈到发展速度问题时,一般是从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的角度,或者从论证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而且可能高速度发展社会生产这一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导刊》2011,(11):46-47
朱敏:目前存在着一种较为浮躁的学风,往往不做基础科学的论证、不以实证数据经过系统地研究而得出结论。这折射到的究竟是什么层面的问题?陈志武:我认为,这反映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正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大学,不是培养人们去问问题、独立思考进行科学地反思,而是一味地愚昧接受、死记硬背。所以非常遗憾,90年前的五四运动就提倡"赛先生",而90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更相信迷信、不相信科学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 商品或商品生产已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但是怎样对待社会主义的商品,至今仍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下面仅就社会主义商品的特点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理论界。一社会主义商品是联合劳动的产品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的特点呢?传统的看法,往往是从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说明社会主义商品和其他商品的区别。其实这是同义语反复,因为社会主义商品当然是公有制的产品,不是私有制的产品。但公有制的商品和私有制的商品究竟有什么区别?没有得到论证。人们又往往以有计划的发展来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的特点,却没有回答社会主义商品  相似文献   

14.
<正> 读了于光远同志写的《谈谈“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理论”问题》一文,有很大启发。这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同意把“在可能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增产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目标,但在最终产品这个问题上,也来谈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北京的一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开了一次座谈会,就我国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交换了意见。座谈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到会同志首先谈到,我国经济学界从1953年开始,广泛地讨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这个讨论在1956—1957年间进行得十分热烈;在这个期间发表了百余篇论文和若干专著。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范围,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是不是商品;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的关系,价值规律对个人消费品的流通起怎样的  相似文献   

16.
<正>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系统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他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一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讨论的高度概括,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奠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将为我们在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及时地度过“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的初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的。有些同志不同意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一以贯之的主题。我体会,小平同志理论的最重要意义,最大贡献,就是正确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个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从这个基本问题出发,小平同志形成了一系列最富独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这是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把握住的一个基本点。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特点和体系,对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准备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一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本质,是目前我国财政理论问题讨论中,意见分歧较多的问题之一。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究竟是不是分配关系的问题,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很大一部分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不是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十三大报告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直接纳入了党的基本路线,其中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它对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振兴中华,富国富民,意义十分重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这是从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引申出来的。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