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政府竞争会诱导要素流动,间接影响创新生产。既有研究主要关注政府行为的直接增长效应,忽视了其创新效应、间接机制以及竞争程度的影响。基于我国1997—2019年省际数据研究政府竞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府竞争不利于创新绩效提升,政府竞争对创新绩效存在门限影响,要求竞争动机和竞争行为适度;政府竞争对研发资本集聚产生倒U型影响,适度的研发资本集聚有利于创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与技术市场发育程度也可通过研发资本集聚机制影响政府竞争的创新效应。鉴于此,政府间应实施偏重公共服务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建立优势互补的跨区创新经济圈。 相似文献
2.
3.
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资助与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创新人力资源错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对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政府资助在创新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和轻度配置过度时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但在创新人力资源配置严重过度时具有消极作用;(3)政府资助在约2/3的省级区域表现为积极作用,其余表现为强弱不同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形成创新人力资源错配动态检测机制、构建政府资助创新活动的分级分类工具体系、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力度,以实现创新人力资源高效自主配置。 相似文献
4.
以2001-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支撑,通过理论路径构建和实证模型验证,研究政府行为、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行为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金融发展在当期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不明显,在动态环境下,两者都存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滞后效应;在现阶段,我国区域市场化程度、创新环境等因素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不明显;政府对科技投入具有滞后效应,但不稳定;FDI带来的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基于此,提出政府应从5条促进路径出发,出台引导政策、支持政策和保障政策,同时,积极优化创新外围环境,保障企业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5.
6.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探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的作用,借助中国258个城市2004—2018年面板数据,对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人才配置的动力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和政府干预均能有效改善区域人才配置,加入交互项后二者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进一步增强;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西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呈现出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政府干预以及政府干预与创新驱动的交互项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均呈现出一定区域异质性;创新驱动对人才配置的效应受到政府干预程度影响,存在政府干预的双重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7.
8.
9.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省际或各地市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与数据包络法度量协同创新度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模型;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一体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珠三角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创新绩效分布越均衡;“企业自身投入”与“政府资助”等内生要素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动力。因此,应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提升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深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基于制度观视角,以2008-2011中国科技部数据库中400多家创新型企业为样本,考察政府参与在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对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双向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表明,政府参与主要通过知识渠道正向调节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政治关联程度对企业创新的差异化影响发现,隶属于较高层级政府的国有企业和具有政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更易获得广泛的政治资源,从而实现更好的创新绩效。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可以从有效配置政府创新资源方面着手,促进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搜索实现创新绩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体系中,研发及知识溢出已经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主要课题。通过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创建了区域创新生产函数,利用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6-2010年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自主研发能力对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以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为渠道的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空间关联效应对广东省各市创新绩效的影响为负,说明尽管广东省各市创新行为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创新集聚,但仍处于城市内部创新的集聚阶段,城市本身创新带来的收益尚没有通过邻近的地理媒介溢出到周围地区。 相似文献
12.
伴随我国新发展阶段创新需求特征的转变,基础研究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日益凸显,而政府支持与人力资本结构在区域基础研究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以及创新产出结构3个维度,探究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及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看,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政府支持会强化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影响。由此,提出不同区域应全面认识基础研究强度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充分发挥创新管理政策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考虑区域创新中政府、企业及市场间的作用,理论分析中国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采用30个省区(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2008—2020年面板数据以系统GMM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其影响效应及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和正向滞后效应;政府科技支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效力受到企业创新绩效、市场化程度的单门槛效应影响,存在效力发挥的关键期。研究有助于理清区域创新中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对政府资金干预区域创新的形式作出思考,提升政府科技支出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缺乏对非企业创新主体等异质性组织参与合作创新过程及作用机理的考察。为了探索包括政府在内的异质性主体如何通过组织交互实现合作创新,提升政府干预效果,基于异质性理论研究创新网络中政府干预如何影响组织异质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采用SPSS25.0及Process3.3对调研数据进行条件过程分析。结果发现,文化异质性、决策权力异质性及目标异质性均显著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政府干预正向调节文化异质性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但不能对决策权力异质性、目标异质性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组织交互部分中介组织异质性与合作创新绩效的关系;政府干预对“组织异质性—组织交互—合作创新绩效”路径存在正向调节作用,当组织交互的不同维度分别作为中介变量时,政府干预的调节效应与作用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政府干预并不总是有效。通过揭示组织异质性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关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以股权分王改革后的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并购后竞争优势衡量公司治理溢出效应,研究政府干预对跨区域并购公司治理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政府干预下,公司跨区域并购没有取得治理溢出效应,即存在“跨区域并购悖论”.地方国有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显著劣于同区域并购,这是该悖论产生的根源并证实了“政府干预假说”,中央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弱优于同区域并购,地方经济负担转嫁是同区域并购的主要动因.同区域并购后地方国有企业、中央企业竞争优势分别与减少政府干预指数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民营企业跨区域并购竞争优势与同区域并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政府补助、内部资源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创新系统。建立P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系统要素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效果最显著,政府补助次之,政治资源最弱;进一步探究发现,创新绩效能够实现对内部资源的积极反馈,该反馈作用是快速响应的。此外,企业资源和创新绩效冲击对政府补助的影响程度很小,本期政府补助主要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现代经济探讨》2021,(2)
把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纳入统一框架下,利用2012-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两方面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效果,但对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金融科技发展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区域创新绩效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本区域及周围区域创新效果影响都较为显著,但在创新效率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只对本区域起到了促进作用,而抑制了邻近地区的创新效率;然而在金融科技应用的调节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区域创新效果和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此利用金融科技营造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充分挖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创新激励效应,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2001-2011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支撑,通过理论路径构建和实证模型验证,研究政府行为、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行为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金融发展在当期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不明显,在动态环境下,两者都存在对创新绩效的正向滞后效应;在现阶段,我国区域市场化程度、创新环境等因素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不明显;政府对科技投入具有滞后效应,但不稳定;FDI带来的技术外溢和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提升作用明显。基于此,提出政府应从5条促进路径出发,出台引导政策、支持政策和保障政策,同时,积极优化创新外围环境,保障企业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9.
首先利用熵值法从基础设施环境、创新性教育、主体、投资、制度、金融环境以及市场化程度7个方面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包容性创新环境进行测度。利用2011-2015年数据检验包容性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包容性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最后,为了营造良好的包容性创新环境,提出东部地区要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极化效应”,形成对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涓滴效应”,中部地区构建创新的“洼地效应”以及西部地区形成“本地市场效应”等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