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SNA框架(2008)下科学测算地区R&D资本存量,并利用网络DEA方法测度区域创新效率,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面板模型考察2000—2015年我国各区域对内对外贸易开放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开放度、对内贸易开放度提高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综合效率。不同的是,对外贸易开放度能够促进区域知识创新效率提升,而对内贸易开放度主要提高了区域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从地区影响看,对外贸易开放主要对东部地区创新综合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对内贸易开放则主要提升了中、西部地区创新综合效率。基于此,为更好地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必要深入探索我国省区大学知识创新效率水平,缩小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利用2005-2013年大学统计资料,结合BCC模型和Meta-frontier效率函数,对中国内地30个省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仅用BCC模型测算时,知识创新效率呈西部、东部、中部排列。考虑技术异质性,加入共同边界效率函数分析时,共同技术比率呈东部、中部、西部排列,而东部地区更接近知识创新共同技术生产边界。未来应提高东部大学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输入,以便统筹全国知识创新效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创新驱动力是高校开展科研投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协作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与高校科研体制、政府创新政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提升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为了客观全面地呈现出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采用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创新数据,编制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校科技创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更显著;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驱动作用,但制度创新的驱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合作既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地方政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重要政策手段。基于此,以27个省(市)2011-2018年面板数据为支撑,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科技人才政策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2)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产学研合作的门槛效应,即在产学研耦合度大于0.524时,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正向激励作用更加明显;(3)科技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中东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与产学研协同政策组合效应优于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各省科技人才政策的精准有效设计、优化产学研协同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蕾  钟质文 《经济问题》2023,(8):112-120
创新循环是知识流动与再创造的一种形式,在区域创新不平衡的现实下,为揭示创新循环的真实表现及特征,构建了区域内部知识转移和外部知识溢出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并对其内涵、形成机理、运行模式以及测度方法进行探讨。利用2009—2021年的省级数据对区域创新循环畅通度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布局,发现区域创新循环畅通度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情况,区域创新循环的四种运行模式的时空分布兼具持续性与动态周期性。最后针对区域创新循环畅通度与运行模式的区域差异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考虑到时间效应和空间异质性问题基础上,本文利用空间变系数模型中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中国31个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区域创新对当期的创新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西部地区时间滞后效应更为显著;研发投入弹性系数同样在西部地区较大,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实施和扶持优待西部地区创新政策,政策应向西部地区倾斜;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弹性系数在地理空间上明显分成三个地理集聚区,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条地带.因此,东部地区仍然要加大外资引进力度,但是要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西部地区应该获得更多的优待政策和开放政策扩大吸引外资投资的范围,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中的体制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岳 《经济世界》2001,(2):89-91
[西部大开发中体制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体制方面的。从整体上看,我们东部地区市场体制的成熟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可以说,体制的差异是形成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根本原因。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如资金的筹措、技术的引进、项目的选择、开发模式的确定、政策的支持等,但体制创新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在一定的条件下,技术可以从外部引进、资金可以从外部筹借、政策可以由外部倾斜,然而体制却…  相似文献   

8.
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论文运用2003—2018年31个省级区域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科技财政支出、人力资本投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论文研究这种影响是否会因研究机构的不同而不同以及是否具有地域性特征。研究发现,科技财政对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将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此外,科技财政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正向影响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则不显著;研究机构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不显著;东部地区高校的人力资本投入对地区科技创新指数影响显著;在东部和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地区科技创新影响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战略举措,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为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DEA方法,采用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省域创新系统效率,并用收敛检验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4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是否趋同。结果发现:近10年来,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高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在区域层面,技术效率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纯技术效率却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规模效率东部、中部相差不大,东、中部高于西部。收敛性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趋同,但规模效率没有显著趋同;在区域层面,东部创新效率的趋同性远好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动态影响关系,寻找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及技术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使用2005—2018年我国区域面板数据,采用VAR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及状态空间模型,对信息扩散、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而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边际影响力呈递增趋势,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线性增长态势,而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边际影响力呈倒U形曲线;②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信息扩散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产业集聚的影响,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③不同地区信息扩散与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且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绩效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信息扩散的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信息扩散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大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自主创新,抑制了模仿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和减轻环境治理负担等路径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此外,公路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小于铁路建设,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大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技术演化是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基于1999-2019年成渝地区142个县(市区)、637个专利技术领域的面板数据,考察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成渝地区技术演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区域发展阶段和技术含量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均存在促进作用,同时,技术关联在先发地区和低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而技术转移在后发地区和高技术含量领域的作用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关联、技术转移对区域技术演化存在“倒U”型影响,邻近地区技术演化对本地具有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成渝地区同时发挥技术关联与技术转移的作用,在发达区域技术关联强的领域加大要素投入,鼓励技术落后区域进行技术引进,加强区域协作,破除研发要素流动壁垒。  相似文献   

14.
采用2005-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系统GMM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正式、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从直接影响看,正式环境规制能促进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但未促进合理化,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均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分析发现,两种环境规制均能通过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生正向影响,但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正式环境规制对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中部、东北地区无显著影响,对西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东部、东北地区无显著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两种环境规制互补、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互动、区域差异化环境规制等角度,就如何实施环境规制、倒逼制造业结构优化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将环境污染、创新失败因素列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2006—2016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SBM—DEA模型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进行测算,进而采用σ收敛模型、绝对β收敛模型、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均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影响收敛的显著性因素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9-2019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将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知识生产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区位熵指数对产业集聚度进行测量,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区域创新效率,构建两阶段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效率并未呈现传统的东高西低分布特征,并且知识生产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高于成果转化阶段。同时,面板随机前沿回归结果显示,产业集聚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不利于区域创新,而来自政府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会在知识生产阶段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阻碍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政府与企业两个方面给出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5-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通过区分一般人口集聚和人才集聚两个指标,研究了人口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区域之间两者关系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人口集聚和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呈“正U型关系”,同时人才集聚显著促进了区域技术创新。在不同区域层面,一般人口集聚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正U型”关系,且对于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比东部地区更大,但在中部地区,两者关系并未呈现“U型”关系,而是呈持续负向影响。此外,相比东部地区,人才集聚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从技术推动力、市场拉动力、管制推动力3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理想解法的动态评价方法、熵值法和“厚今薄古”归一化法对中国内地30个省市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进行评价,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综合研判。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水平不高,区域间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正空间自相关,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态势显著;工业绿色技术创新动力重心落点集中在河南省南部地区,与经济重心和高技术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具有相似性,且东西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相较南北方向更大。最后,提出各地区应制定针对性策略,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网络,搭建企业、政府、高校、市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绿色创新环境平台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政府干预与区域创新绩效知识资源门限模型,利用中国 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价值链绩效影响知识资源的门限效应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在技术开发阶段,政府干预阻碍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但随着知识资源增长,阻碍作用逐渐降低;在技术吸收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与对外开放度正向影响创新价值链3个阶段,但创新环境、人力资本水平、自然资源对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绩效并非起到线性阻碍作用,受知识资源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创新价值链阶段性差异,这一结论的重要启示是政府干预应基于资源和动态演化视角进行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