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汉铭编著的<简明古钱辞典>载:宣和通宝,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铸……"铜、铁小平背'陕'者为徽宗御书钱,精美难求."昔年笔者有幸收藏了一枚铜质是钱,爱不释手,把玩不已.是钱径24毫米,穿边长7毫米,厚约1毫米,黑漆古兼绿锈.在<简明古钱辞典>中只有一宣和通宝小平背"陕"拓片,且与拙藏不符.是钱后来在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中才对号入了座,应是枚稀罕的徽宗御书背"陕"异书钱,评定为二级,足见其珍.  相似文献   

2.
<钱币研究>2000年的第八期和第十期,分别刊登了徐州王成荣先生的<关于"异品钱刍议">、福州周开骏先生的<读文有感>,两文均指出我们的拙文"异品钱刍议"中,对图2会昌开元背"永"的误认问题.我们读后茅塞顿开,再按指点,倒看钱文,仔细辨识,确如二位高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货币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早在唐人郑虔<会粹>一书中已有记载:"欧阳询初进蜡样之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迹,故开元通宝钱上有掐文."<唐会要><通篮考异>也说:"为铸钱进蜡样."郑虔<会粹>成书之时距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不足百年,当有可信之处.  相似文献   

4.
<钱币研究>2002年第9期刊发林染同志<新发现的开元奇钱>一文,笔者基于林文所说"很有探讨研究的必要"的意见,与林染同志探讨对此钱的看法.首先林文认定此钱:"明显属于初唐铸币."我们看法是相同的.然有以下几点持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5.
公元618年5月,李渊废隋帝,建立唐朝,自称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朝旧钱.从<旧唐书·高祖记>载:"武德四年秋七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钱青铜所铸,青铜成份为铜锡合金,但从开元成份定性可知,开元是用铅锡青铜铸成,铅多锡少,为铅锡铜三元合金.  相似文献   

6.
唐朝建国后,社会趋于稳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一定发展,才开始铸造本朝钱币. <归唐书·高祖纪>载:"武德四(公元621)年秋7月丁卯,废五铢,行开元通宝."<归唐书·食货志上>载:"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珠四系积十文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相似文献   

7.
公元925年闽王审知卒,其子延翰、延钧相继立.延钧立未久,即称帝建元,国号闽.闽国的政权王审知统治近三十年,所铸货币有铜、铁、铅钱大小两种,钱文"开元通宝".大铜钱背穿上巨星,铅、铁大钱或背穿上"闽"字,穿下仰月及穿上星者.小平铅钱或背穿上"闽"字、"福"字.五代时货币流通量不大,所发现铅质小平开元背穿上"闽"字更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顺治通宝背"户",是"顺治五式"钱制中的单汉字钱.其制式仿唐会昌开元纪局纪地钱式,特点是钱背铸一汉字,以纪铸地或铸局之名.如顺治通宝背"户"者,大清户部宝泉局之铸币也.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局开铸.会昌开元这一钱式,在宋朝时就曾得到过继承.  相似文献   

9.
2005年<安徽钱币>第三期报道高阳桥下出土未成形的开元钱佐证桥下铸钱遗址;2006年11月7日因县城拓宽公路在桥的附近出土两块七连体的开元通宝钱,均为梅花形.  相似文献   

10.
集古钱者对会昌开元都很熟知,虽然存世量很多,但还是有新品种不时出现.有23个背文,除昌字外其余均是州名.铸於唐武宗会昌五年.<新唐书·食货志四>:"武宗废浮屠法,永平监官李郁请以铜像、钟、磬、炉及铎皆归巡院,许诸道观察使皆得置钱坊.淮南节度使李绅请天下以州名铸钱,京师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翌年三月宣宗即位,尽黜会昌之政,退钱还佛,新钱以字可辩,复铸为像."  相似文献   

11.
<钱币研究>第二期刊载邬纪宝同志的大作<两枚开元通宝"开裆元"版别钱>,将元字的第二笔定为"开裆元",并且定为一种新版式.  相似文献   

12.
南宋钱自建炎始,绍兴、隆兴、乾道、淳熙等各个年号钱皆延续北宋钱的风格,多光背无文,篆楷成对.而淳熙七年以后,开历代之先河,在钱背铸有纪年数字,又称为纪年钱.至于为何在钱背添加纪年呢?<永乐大典>据<宋史>记载:"淳熙元年,铸钱曰淳熙元宝.七年后,因盗铸者多,遂令诸监逐年于背上铸年号以别之,其弊遂止.故记年自柒字始."从而可知在钱背添加纪年,主要是为了预防盗铸.由于私铸者一般不掌握面背合范准确合拢的技术,私铸的钱背轮廓模糊不清或成平背状,与官铸钱有着明显的差异,因而易被人们识别、拒用.在钱背添加纪年这一防伪盗铸的技术手段对于禁绝私铸钱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这从史书记载的南宋后期私铸钱逐步绝迹可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的废寺灭佛在佛教史上通称"法难".周元通宝和会昌开元一样,是废寺灭佛的证物,"法难"的产物.人们熟知会昌开元钱,如图(1)是晚唐武宗李炎于会昌年间废寺灭佛的结果,其钱背文字种类之繁有诗为证:  相似文献   

14.
<陕西金融·钱币研究>2000年第6期刊发张凤坤先生<也说大观通宝平钱版别>一文,……是据一般的"广穿"大观通宝平钱穿径最大不超过6.6CM…….笔者再翻旧藏,找出一枚大观通宝平钱,该钱径2.45,面穿0.68,背穿0.58,厚0.17CM,重4克(见图).该钱钱文俊秀纤细,铸造规整,特别是"通"字犹狭短.所袁林先生等著<大观通宝平钱刍议>一文(见<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3年第12期)9,小通版类:<大全>中的"小字广穿"版(图38)……钱文"通"字、"观"字犹显狭小,故名.这类钱边缘一般较宽,制作虽多有不精整,但钱肉较厚,重量合乎常制,出于官炉所铸无疑.  相似文献   

15.
"唐国通宝"钱,是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中宗李璟铸币,与"开元通宝"钱并行,一文当开元钱二文.钱文有篆、隶、真书三体,均可配成对钱,开对子钱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民国重宝当十钱最早披露于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据<上海钱币通讯>第40期徐渊、徐晓岳的<"民国重宝"背直读"当十"钱>文章介绍,现存世多见的民国通宝当十和民国通宝背东川小钱都是民国初年时云南东川矿业公司所铸,系就地取滇铜提炼浇铸而成,作为该公司发放工资之用.  相似文献   

17.
乾封泉宝铁钱为五代十国时楚马殷铸币.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马殷采纳谋臣高郁的建议,就地取材,仿唐高宗乾封年号钱,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古泉汇考>引<楚史·湖南故事>:"马殷置铁冶,铸大钱,可六寸围,重非铢两,用九文为贯,文日乾封泉宝."又据<十国纪年·楚史>:"马殷铸铅铁钱行于城中,城外特用铜钱.高郁请铸钱,文日乾封泉宝,以一当十."现存世的乾封铁钱有大小版式多种,背字文有"天"、"策"、"无策"、"天府"等.  相似文献   

18.
此范母2002年得之于陕西省三原县(见图).范型为正方形倒角,通长、通宽均为70毫米,边缘厚6毫米,重130克.范中心有一圆状乳钉,范四边框内有阴阳榫卯,两两相对.范背有似"山"字型阳纹符号.范中钱模为4枚"货泉",两面两背,左右对称,钱径21毫米,穿边长9毫米,两钱正面穿上缘皆有半星标记.<新莽钱范>书中第380图与此范母相近.  相似文献   

19.
质疑     
贵刊2002年第3期中刊登一篇<会昌开元背水>,并附三图说明.其二、三图拓片不清,背文模糊,是否是"永"字暂且不论,但观第一图,作者言背穿上行书"永"字者,从拓片上看根本就是"鄂"字,明眼人一眼即可看出,不知贵刊当时是否未加评审就将其刊出.  相似文献   

20.
2003年5月初,有人从南疆农村带回来30多枚各式古钱,其中有6枚开元钱,这6枚钱与常见的开元钱不同,差异较大、主要稍厚、周边不圆、钱唇未打磨、铸造较粗率.6枚钱面背几乎都有轻重不一的错范,钱面字廓还较深,地张很平整.6枚钱背外廓上都有被人括开锈层的地方,露铜处均是红铜,铜质暗红.图3钱与其它与5枚显然不像同一时期铸造的,铜色也稍有差异,锈色也不相同.6枚钱中有2枚钱因长期锈蚀而外廓有小块破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