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股东的肆意"掏空"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败坏整个社会的商业伦理,因此洞悉大股东"掏空"的根源,探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路径,构建制衡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针对大股东"掏空"这一普遍现象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大股东"掏空"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大股东"掏空"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一、大股东"掏空"手段我国股市现阶段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其特征注定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其常用的手段如下:一是  相似文献   

3.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大股东侵占公司利益已成为一种常态,导致了严重的公司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下,探讨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上市企业盈余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基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视角,利用2011—2015年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的样本,探讨独立董事声誉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结论表明:独立董事声誉可以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相较学者独立董事声誉,实务独立董事声誉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更显著;外部审计机构会为大股东掏空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而在治理大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效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07~2008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并且在独立董事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本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了西水股份中小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入剖析控制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雅金 《河北企业》2024,(2):113-115
近年在反腐高压态势下,腐败仍旧频发。法务会计具有预防职务侵占、有利于发现并终止违规资产操作的优势,为介入治理大股东掏空行为提供了依据。以康美药业大股东成功掏空公司为例,发现其原因,包括股权集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治理结构独立性不足的内部环境因素,以及审计监督的外部环境因素。其关键因素是康美药业未达到权力的真正制衡。当大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伤害中小股东利益时,若引入法务会计可起到帮助中小股东监督大股东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从而治理大股东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对中小股东"掠夺"现象的普遍存在。本文以代理理论、掠夺理论以及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原因,阐述了公司治理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峻 《财会通讯》2009,(1):34-35
“掏空”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上市公司的资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Johnson等,2000)。大股东掏空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股东的权益,还会严重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如何减轻大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已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证券市场发展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大股东"掏空"即控制性股东对少数股东的利益侵占(隧道挖掘)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掏空"的影响因素、方式(股利政策和关联交易等),而国内关于审计对"掏空"行为的有效性的问题研究比较有限,而且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将会有助于理解两者之间关系,提供一种解决"掏空"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能体现公司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偏离程度。当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低于一个临界值时,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极度分离使控股股东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掏空行为;当股权集中度高于这一临界值时,控股股东就会因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统一而勤勉工作。文章构建能够激励大股东勤勉工作的股权集中度模型。发现大股东勤勉条件与公司资产回报率、控股股东投资回报率、掏空被发现概率以及罚金有关。文章的结论一方面有助中小投资者判断公司控股股东掏空动机是否强烈,从而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监管层可通过改变大股东勤勉度的决定因素来影响该临界值,在对大股东激励的同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1.
结合中国的制度背景,以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风波"事件为案例研究素材,分析了资本市场对"独立董事风波"的市场反应以及是否存在独立董事的声誉机制.案例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机制限制了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发挥;机构投资者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没有发挥积极作用;固定的薪酬制度对独立董事缺乏激励效应,这些必然导致大股东因为不一致的利益而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我国金融类之外的A股上市公司2006-2009年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研发投资、股权制衡与上市公司"掏空"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披露了研发投资情况的比未披露研发投资情况的公司"掏空"程度要大。另外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其研发强度与该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显著正相关,而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公司股权制衡与大股东"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铭 《财会通讯》2021,(10):66-71
文章以2005—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大股东股权质押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其财务重述的倾向性更高,且大股东的质押比例越高,财务重述的次数越多、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为自然人的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导致财务重述的概率更高;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抑制大股东股权质押所诱致的财务重述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公司治理水平较差的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掏空较为严重的上市公司,其财务重述的倾向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沪深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重要政策,以2013—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和年报问询函数据为样本,考察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式问询函监管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进一步将问询函区分为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和未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发现问询函监管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包含“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上。从大股东实施“掏空”行为动机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内部控制治理水平较差的公司中更强。从大股东“掏空”行为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掏空”关键事项问询函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治理效应在法治水平较低地区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的研究成为资本市场研究的热点,文章就这一领域研究进行梳理,发现内部资本市场刚性、董事会成员"羊群"行为以及政府干预是掏空行为的主要成因,并分析掏空和支持两种不同利益输送行为的选择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盈利性、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性质相关。通过对现有研究的主要结论、关键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以利于更好地理解大股东的掏空与支持行为、防范掏空危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6.
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会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做出计量,并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研究了其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对董事会控制度越高,越容易引发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股权制衡度对"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不能有效抑制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攫取;在大股东单位任职的董事比例越大,且董事长由大股东单位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促进了投资者理性投资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盈余透明度的会计信息质量度量方法及贝克和伍格勒(Baker &Wurgler)投资者情绪指数构建方法,以2002—2011年期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会计信息质量对投资者情绪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收益有着显著效应,难以估值的股票对投资者情绪较为敏感,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能减弱这类股票的投资者情绪效应,促进投资者理性投资。从作用机制来看,机构投资者对难以估值的股票在投资者情绪悲观时期具有高质量会计信息选择倾向,股票分析师也倾向于给这类股票更为乐观的评级,因此会计信息质量能够通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动和股票分析师评级来影响悲观时期的投资者情绪效应。  相似文献   

18.
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在微观层面上基于ST华泽大股东掏空公司的具体情形,分析独立董事监督职能履行情况及监督失效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我国由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由于治理不完善、缺乏股权制衡,而容易被实际控制人掏空,使中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独立董事未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与独立董事兼职或忙碌、公司ST与重组、独立董事选聘机制和薪酬机制以及行权机制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等有着密切关系。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减少公司机会主义行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应加强对控股股东的监督,合理限制大股东提名独立董事的权力,着力发展双向选聘制度,延长独立董事在公司的必要工作时间,以赋予独立董事更多的实际权力。  相似文献   

19.
高透明度的财务报告能够缓解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文章以股市大跌期间的股票回报率衡量投资者保护程度,以深交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财务报告透明度的替代变量,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与投资者保护程度之间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高透明度的财务报告能够减少投资者在股市大跌期间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极具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中积累了诸多矛盾,上市公司并非股东的利益共同体,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屡见不鲜,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害.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证券市场上的流动性问题,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趋于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文章对股改前后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全流通时代股东之间在股份优势、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方面产生的新冲突,并从加强中小股东保护的视角提出新形势下的相关监管策略,以求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