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2007—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国有企业纵向兼任高管的存在降低了审计收费,非国有企业纵向兼任高管的存在增加了审计收费。在进行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审计师能够识别国有企业中纵向兼任高管发挥的监督效应,进而减少了审计收费;也能识别非国有企业中纵向兼任高管掏空效应占主导,进而增加了审计收费。内外部治理因素调节作用有效降低了审计师执业风险,审计师能够识别股权制衡和外部分析师在促进纵向兼任高管监督、抑制掏空方面的治理作用,进而减少审计收费。  相似文献   

2.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引起审计费用显著增加,既可能是监督、激励效应所致,也可能是机会主义行为所致,研究清楚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导致审计费用增加,对认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治理职能、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2003—2017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引入将显著增加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支出,且审计费用支出的增加是因为保险人积极履行监督行为、追求更高的审计质量所引起的,而非是其引致的机会主义行为所导致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效应,即在较差的外部治理环境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监督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这一研究对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与审计费用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的推广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已有研究,厘清内部控制影响审计费用的逻辑关系,以2009—2012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检验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高管权力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①内部控制水平与审计费用显著负相关,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正相关;②高管权力对于审计费用的不利影响会被内部控制所抑制;③在不同盈利水平的企业中,内部控制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高管纵向兼任是大股东加强公司控制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经济转型期间,研究其经济后果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高管纵向兼任对不同产权性质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呈负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仅存在于非国有企业中;(2)当纵向兼任的高管为上市公司总经理而非董事长时,负相关关系更显著;(3)兼任距离较远时,高管纵向兼任与企业费用粘性为负相关关系,较近时无影响.研究为高管纵向兼任是否合理提供了经验支持,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公司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外部治理环境能够抑制企业高管腐败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中国愈演愈烈的企业高管腐败现象,本文以2004—2013年出现高管腐败案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外部治理约束的角度,探讨外部治理要素对高管腐败产生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债务约束能够对企业的高管腐败行为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短期债务比例越高、债务规模越大,就越能有效地降低高管腐败事件的发生率;(2)产品市场竞争与高管腐败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来自产品市场竞争的压力能够有效约束企业高管的腐败行为;(3)目前中国经理人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来说表现失灵,未能对其高管腐败行为产生显著制约作用。而对于非国有企业,经理人市场竞争表现出良好的治理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发生高管腐败的可能性;(4)在制约高管腐败行为方面,法律环境并没有显现出预期中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借助Lau and Murnighan(1998)提出的断裂带理论,从高管团队内部的合作与冲突的角度,探究了高管团队内部关系对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影响,对高管断裂带与企业财务违规行为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高管团队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参与者,其内部成员的构成与企业是否进行财务违规有着重大关联,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高管断裂带能够显著抑制企业财务违规行为。同时,高管团队断裂带的存在会破坏不同上市公司具有相同背景或相似特征的高管之间的联系,从而破坏不同企业由高管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产生的“同群效应”带来的财务违规现象。对研究样本按照地区进行分类后发现,在一二线城市中高管断裂带对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抑制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高管断裂带对企业财务违规行为的抑制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股权结构-董事会-经营者”为逻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综合评价,取得内部治理质量好坏两个样本组。检验了公司内部治理质量对公司绩效与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较好的样本组中内部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审计费用负相关,验证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进而降低审计费用。而公司治理质量较差的样本组不存在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经理人市场的选拔机制为切入点,结合总经理的继任来源,考察企业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与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无显著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内部继任与高管层内的薪酬差距变动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中,总经理的继任来源不会影响高管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当总经理从内部继任时,高管薪酬差距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当总经理从外部继任时,增加的薪酬差距无法有效激励高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手工收集2008-2013年国有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东的持股及委派高管数据,实证检验非国有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治理能否改善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存在显著关系,而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能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对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作用在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国有企业更加显著。研究表明,在内外部治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非国有股东仅持有公司股权难以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非国有股东委派高管代表参与国有企业治理更能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2011—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依据"高层梯队理论",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以及高管背景特征对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标准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高管团队规模、高管团队性别、高管团队学历均对盈余管理与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高管团队任职时间则不会对盈余管理与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产生影响。文章为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选拔和聘用公司内部高层管理人员、治理盈余管理行为以及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晓 《价值工程》2021,40(32):50-52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证监会的制度完善,上市公司更加规范化经营,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绩效,许多公司对高管进行薪酬激励来提高高管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价值.外部审计和高管激励是现代企业重要的两个治理机制,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代理冲突,所以研究高管激励与审计质量、内部控制与审计质量以及内部控制对高管激励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是有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从高管团队内部治理角度出发,当非CEO高管相对于CEO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时,可以对CEO的不当行为发挥“自下而上”的制约与平衡作用。基于会计信息外部监督者的视角,通过考察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非CEO高管独立性的反应,来揭示企业非CEO高管独立性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非CEO高管独立性越高,则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越低。机制检验表明,上述结果主要因企业财务报表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下降导致。此外,当非CEO高管约束能力更强时,非CEO高管独立性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治理效应,进而降低事务所的审计定价;且这一关系在董事会监督效率较低、事务所类型为“非十大”的企业当中尤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非CEO高管独立性提高了企业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概率;而且即使审计定价降低,审计质量也并未下降。研究结论为明晰非CEO高管独立性的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上市公司优化管理层结构以及事务所进行审计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薪酬辩护理论,文章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超额薪酬是否会影响其信息披露动机,进而导致对外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可比性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高管超额薪酬水平越高,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越低;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国有企业高管超额薪酬与会计信息可比性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非国有企业高管超额薪酬与会计信息可比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公司治理功能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分析师跟踪可以有效抑制非国有企业高管超额薪酬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高管的特殊背景在公司治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备受学者们瞩目.在海归热的情况下,大量上市公司任用了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他们将会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与理论分析,具有高管背景的上市公司,将表现出更高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关系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张萍  张晶 《财会通讯》2021,(11):59-63
本文以2012—2018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对会计信息有效性、高管薪酬溢价与财务违规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讨会计信息有效性在高管薪酬溢价与财务违规关系的调节效应.经研究发现:民营上市企业中,高管薪酬溢价与财务违规显著正相关;会计信息有效性与财务违规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发现会计信息有效性显著削弱高管薪酬溢价与财务违规之间的相关程度.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治理民营上市企业财务违规乱象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付增贵 《企业经济》2012,(9):166-168
本文为研究董事会治理、高管薪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选取2008~2010年沪深两市采掘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构建内部控制指数,从董事会治理和高管薪酬两个方面来考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治理和高管薪酬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一定影响。合理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效率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管薪酬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2~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和社会同一性理论,实证检验高管团队稳定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审计师行业专长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管团队稳定性能显著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审计师行业专长对高管团队稳定性和投资效率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低时,高管团队稳定性对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研究有助于企业重视构建稳定和谐的管理团队,为微观企业根据实际情境提高投资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证券分析师作为外部监督者作用于公司外部治理,从而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产生一定影响。基于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根据修正的Simunic模型实证分析证券分析师关注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根据产权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样本分别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关注与审计费用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证券分析师关注与审计费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严汉民  陈梦  梁燕 《会计之友》2021,(7):93-100
选取2014—2018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数据,实证研究了高管特征与企业并购超额商誉之间的关系,以及盈余管理动机下高管特征对后续商誉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团队平均年龄、团队稳定性、具有财务背景的高管人员占比以及非国有企业团队规模都可以有效抑制商誉泡沫的产生,其中高管团队的稳定性会直接负向影响商誉减值的计提,团队规模和平均年龄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动机下增加商誉减值的行为,具有财务背景的高管人员占比在有无盈余管理动机下对商誉减值的影响均不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合理配置高管团队、控制高管人员流动性、加强市场对并购事项的监管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