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江西劳动力就业总体情况的分析,结合江西工业化对劳动力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江西劳动力产业就业结构不断得到改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阶段各产业劳动力就业不断地趋向合理,但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二是江西工业化就业弹性还较低,工业化水平就业弹性平均为0.1,工业化产值就业弹性平均为0.4。  相似文献   

2.
根据最优就业量函数,构建测算就业弹性的动态计量模型,估算出我国非农产业部门的短期就业弹性和长期就业弹性。分析影响就业弹性的各个变量的特征,比较各部门就业弹性的差异,可以从产出贡献率、产值增速、就业增速、就业增量和非农失业率等方面,说明我国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强烈的不对称关系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
《价值工程》2018,(4):10-12
低碳绿色建筑建设会产生增量成本,会带来额外的增量投资,额外投资引起产业产值的额外提升。本文通过建立就业产量弹性模型测算低碳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产生的额外社会就业带动效应,结果表明,低碳绿色建筑投资在我国房地产业内增加1250亿元产值,对本身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为27.01万个岗位;2016年新增房地产业产值600亿元,就业带动效应为15.52万个岗位。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产业行业多年来在随之蓬勃向前,但是,在其中一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就业问题却开始突显出现。本文在尝试引入各产业行业的GDP产值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历来变化,再将二者结合形成就业弹性指数,并最终对我国经济的结构,就业的产业偏向性,就业的整体状况提出简要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结构,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的关键。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均衡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对扩大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趋势分析、结构偏差系数以及取对数线性回归的就业弹性分析等方法,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样本数据,分析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的变动趋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正新型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拉动就业的巨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通过以产业为代表的物质要素和人口为代表的生产力要素的集聚,影响城乡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总量的供求结构、就业人员分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而就业增长反过来不断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广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为核心,注重城镇化发展与就业协同推进。2013年广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日益优化,城镇单位就业增长明显,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任伟峰 《价值工程》2014,(1):174-175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和大学生就业结构的现状,并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运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就业弹性系数剖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提出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辽宁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对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在就业增长弹性和就业吸纳弹性的基础上定义了综合就业弹性,并对其进行了计算分析,旨在弥补单纯应用就业增长弹性或就业吸纳弹性所反映的信息不完全、结果不准确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江苏省太仓市2001-2010年间GDP和三大产业就业资料,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目前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步伐存在不协调性的结论,同时对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就业弹性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关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1978-2006年广州市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者之中就业增长率波动的幅度较小,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波动的幅度较大。广州市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0.23%。广州市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邓文捷 《价值工程》2014,(7):289-290
本文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之处,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层面入手,总结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就业结构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运用曲线回归方法探讨了就业结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并通过计算就业结构变化K值对就业结构变动的速度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就业结构日益高级化,在结构转化的过程中,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高职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故学生就业指导成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文章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高职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Most private sector American employers have responded to the uncertainty created by the erosion of the employment at-will doctrine by adopting tactics aimed at avoiding the perceived costs associated with salient legal concerns (e.g., requiring written agreements to preserve the at-will relationship and defeat implied-contract clai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such a highly legal-centric approach, and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decision framework that will promote more strategic, or organizationally sensible, employer response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specific guidance for employers facing the employment at-will issue, the article's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llustrates a general approach that has relevance wherever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ers address employment decisions with potential leg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张小帆  张舒曼 《价值工程》2015,(18):249-251
研究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就业观是研究生就业的基本导向。调研发现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心态积极、地域选择理性、单位选择多元、薪资期望偏高、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同时创业意识淡薄,期望深入有效的就业指导。因此,就业工作中应进一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和做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帮助研究生树立高远的职业理想、建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提升研究生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简二领 《价值工程》2021,40(3):38-39
目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局势严峻,我国现有的有关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总体上呈现数量少和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的特点,此外,早期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强调硕士研究对国家发展的作用,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未能有效发挥促进硕士研究生更好就业的效果。本文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关思考,希望能够更好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  相似文献   

17.
任芳莹 《价值工程》2014,(3):245-246
"准就业"阶段是学生在"学校待业"与正式"上岗就业"之间的过渡阶段,是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不仅是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矛盾的良方,是在对原有教育体制中实习制度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在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实行这种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黄华勇  廖力  唐秋红 《价值工程》2010,29(22):195-196
在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愈发重要。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与地方相结合,创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在提高经济与发展效率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失业风险的担忧。基于就业公平的视角,本文从就业的地区公平、行业公平以及群体公平三个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就业公平可能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能会加剧我国就业的地区间、行业间以及群体间的不公平。鉴于此,需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就业支持功能,促进就业的地区公平;需增强失业保险的发展性与调剂性,发挥失业保险的就业促进功能,促进就业的行业公平;需提高就业救助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发挥就业救助的就业保护功能,促进就业的群体公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随之形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文章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并对今后开展该群体的职业指导工作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